钱闻萍
春节去大妹家吃饭,我又想起了漂圆子,想起了那位性格开朗,笑容可掬的三奶奶,不由得又回味起那碗味美香醇的农家特有的漂圆子。
大妹嫁在会宫晓春村,时年家中有喜,作为她的娘舅哥,我自然要去祝贺,也只是那次在席间,我有幸见识了枞阳白荡湖畔特有的漂圆子。
走进大妹秀的家里,一座两开间的二层小楼,粉墙赤瓦,洁白干净。窗户和门上全部贴上了大红喜联,一二楼的阳台上也分别挂起了一排红灯笼,一派喜气洋洋的气氛。
不大的院子里,已经摆满了八九张农村里每家每户必备的八仙桌和长条板凳。大人们围坐在八仙桌的四周,有的人玩起了扑克,有的人在没完没了的拉家常、调侃、聊天。孩子们手拿糖果四处奔跑,你追我赶,尖叫嘻闹。
后厨的房子里不时地飘出一股股淡淡的蒸腾着的白色雾气,香气扑鼻。寻香而去,一帮身穿不同花色围裙的中年妇女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坐在小方凳子上叉在双脚,在一只圆形的塑料大盆里清洗着各种蔬菜;有人站在用一扇老式双开木门搭设的案板旁切着鱼肉之类的食物;有人手戴一副透明的塑料手套在石磨上用铁锤敲打着粘着山芋粉的肉块,制作-看见了站在土灶旁的大妹秀家的三奶奶在执勺炒菜。
三奶奶快七十岁了,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身板硬朗。一双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嘴角上总是挂着微笑,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一头花白的头发梳理得很整齐,配上一只半圆型的发卡,更显神清气爽。
三奶奶是晓春出了名的土厨师,能烧一手家乡传统名菜,什么烧、炸、烤、烩、炖、炒、爆、卤、煎、汆、蒸等烹饪法,样样拿手,色、香、味俱佳。尤其是她的那道漂圆子,更是让人垂涎欲滴,百食不厌,爱不释口。
听说三奶奶漂圆子的制作工艺是跟她父亲偷偷学来的。在当时,受传统思想的束约,这门独特厨艺只传男不传女。三奶奶的父亲也是一位十里八乡有名的土厨师,三奶奶为了学到这门独特的厨艺,不少“讨好”父亲,父亲去哪家烧喜饭,她都跟着父亲起早摸黑的到人家为父亲打下手帮厨,帮父亲选菜、切菜、配菜,有时候还有意突破权限,执勺帮父亲炒菜。父亲在制作漂圆子的时候,她更加有意偷偷地看着,想方设法的接近父亲,把父亲对漂圆子的制作过程,一点一滴暗暗牢记在心中,日子久了,三奶奶也就自然或不自然地掌握了这门厨艺。
出于一名写作者的爱好,我便很想记录下这门具有地方区域特色饮食文化的制作过程,留于后人,也很想让更多的人从中学到这门厨艺,享受更多生活的快乐,便产生了采访三奶奶的想法。
三奶奶有抽烟的习惯,为了了解漂圆子的制作秘方,我特地备了一包软中华,并有意讨好亲近三奶奶,本以为三奶奶是不会告诉我这个局外人的,不想,三奶奶在知道我想采访漂圆子的制作过程时,便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她嗓门很高地笑着对我说,现在都是什-建的那一套。
其实漂圆子制作很简单,只是在制作过程中,要慎重注意一些细节罢了。漂圆子,故名思意就是熟了的圆子要在碗里漂起来,这样圆子吃起来就膨松柔软,入口即化。漂圆子不是肉圆子,它的主材是鱼,还有一些副材和香料。鱼最好是选择新鲜的草鱼,大约在八斤左右为宜,因为草鱼肉质嫩。买回来的鱼要剖肚除皮除骨取纯肉,不能留有刺骨。在橧板上用菜刀把鱼肉跺成肉泥搁至盆状容器里,切适量的蒜和姜沬,加适量的料酒,再打入适量的鸡蛋,除蛋黄只取蛋-原材料就准备好了。
做圆子前,要烧开锅里的水,放入适量的猪油、盐、姜沫,使锅中的油水始终保持沸腾状态。左手抓一把漂圆子的原料,用力把鱼泥挤出虎口,右手执一匙勺子把鱼泥刮下来,鱼泥就成了圆子状,放入沸腾的油水中,这样周而复始地制作,等圆子在锅中全部漂起来时-碗里,再撒上一小把葱花,漂圆子也就制作完成,可以食用了。
三奶奶装上一碗漂圆子要让我尝尝,其实我早就口水“飞流直下”了。看着那一颗颗像棉花朵般洁白的圆子,漂浮在金黄清醇的油水之上,中间还点缀着绿色的葱花,加上那股蒸腾上升的热气,呈现在你眼前的恰似一幅仙境美景图,让你陶醉。白白的,团团的漂圆子,盛一勺塞进嘴里,松松的、香香的、好嫩、好醇、好润、好鲜。我沉浸在这美味妙趣的世界里,享受着故乡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