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三面临水,一峰浮起,是很有些奇峰怪石,岩洞风光的;而且桐城派文学家方望溪、刘大櫆等都曾到浮山游玩过,吟诗撰文,赞赏不已。这就引起了我们的游兴。
虽是阳春天气,早上却有重雾。距枞阳城西北30公里的浮山,直到雾开日出,艳阳耀眼,才看到她的轮廓。浮山并不雄伟,她与缆山、樯山组成一个自然风景区。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之名还在于山本身,大自然的造化,博得世人的称赞,还在于那些奇特的岩洞,变幻的云烟,是神工而不可人工,加上历代诗人文士的渲染,留下的足迹,相传的碑刻,久而久之,便深刻地留在一代一代的子孙心中了。
据说浮山建寺,始于南朝梁代。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浮山在这段时期建寺,是有史可证的。但真正鼎盛的时期则在宋朝,那时有了名憎远禄公,曾到浮山来讲学,兴建了有名的华严寺,远禄公便被尊为浮山的开山第一代禅师。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名僧,用以提高他的身价,说他在天圣年间曾为太后超度,仪礼即毕,群臣便问:“太后现在何处?”远禄公说:“水流源在海,月落不离天。”看来,这个爱说假话的和尚是很有些辩才的,而且也懂得怎样满足统治者的自尊心和虚荣心。
管山的人说,浮山有36岩,72洞,40怪石,20古塔,因而景色幽绝,洞壑遍山。但这些怪石、古塔,由于国家长期艰难,战火频频,以致多年失修,大部湮没,连遗址也难以寻找了。然而,浮山的岩洞确是奇观,当我们走进山之西的会圣岩时,也不禁惊呼起来:这不是普通的岸洞,岩前千年银杏高耸,岩下万竿青竹簇立,远水含烟,近山蓊郁,气势很不平凡。会圣岩是由沿着山麓的一组形状各异的小岩洞组成的,犹如曲折的回廊,时窄时敞,或幽或明。一边有天然石柱支撑,一边尽是碑刻。古代文人雅士,常常结伴到此。有一个阳明洞,相传就是王阳明讲学的地方,幽静而又舒心,听讲学习,可坐可立,可仰观苍穹,可俯视大地,单这一点就很有点情味。王阳明是讲理学的,他提倡良知良能,颇有点知行合一的意思。在佛教胜地讲学,还有这么点自由讨论的气派,总算是可以的了。王阳明还写过一首诗:“见说浮山好,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唯选一岩奇。”这诗就刻在岩内石壁上,苍劲秀丽的笔迹犹可辨认。
最可惋惜是大量的碑刻,除已毁坏的大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任风雨侵袭,再不加以抢救,便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想起当年的华严寺,一定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的,心中不免有些怅然。
在残败的壁立岩里,有一井名张公井,宋代使者张同之游浮山而弃官学道于此,因而得名。老桐城八景之一的“浮山夕照”便在此处。井深三尺,常年不竭,夕阳返照如旭日出海,满壁生辉。惜此时正值中午,我们哪能等到夕阳西下,享受那种“薄暮忘归路,盘桓指月圆”的韵味,而况变夕阳为旭日,也只是自欺欺人的幻觉罢了。
面对这古老奇幻的浮山,我想得很多、很远……
(罗灏白)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