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皖江抗战“飞将军”黄彬

时间:2022-11-29 11:10:33

  黄彬,原名黄桂元,又名黄静寰,1912年出生于枞阳县横埠镇黄山村双井边。父母都是普普通通、勤劳实干的农民,因自己及祖辈都不识字,吃尽了苦头,受尽豪绅富商的欺压和讹诈,当长子黄镇(乳名百知,又名佩寰,学名士元)一到读书求学的年龄时,黄彬父母便将他送入学堂读书,意欲将来支撑家庭门户。等黄彬也到读书年龄时,父亲却要他放牛,黄彬说哥哥读书,我也要读书,且摆出一副不读书就不罢休的势头。父亲无奈,在黄彬10岁时,才将他送进本村塾师家读私塾。

  进入学堂,黄彬的倔强劲又上来了。在几十人的私塾里,他识字第一,背书第一,塾师出对子,他也是第一个抢答对出。在三年的私塾启蒙学习中,他顺利地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等幼儿启蒙书籍。黄彬在接受完私塾教育后,进入家乡进步知识分章子佩在海声庵开设的经学塾馆就读。

  章子佩在家乡设馆教学,以教学“四书五经”为名,实则传授新文化,引导学生探索救国救民之道。他衷心拥护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对军阀横征暴敛、残酷统治极为不满,常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之语激励学子,黄彬受其影响极大。在他的教育引导下,黄彬学业渐精,思想认识渐有提高,深得先生垂爱。

  1929年春,黄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浮山中学读书。此时,蒋介石、汪精卫已背叛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在城市的共产党员纷纷转入农村进行革命活动。由于浮山中学地处偏僻,交通闭塞,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势力不易触及,于是,部分国民党左派人士及民主人士常聚集在浮山中学,既避开了国民党政府肆意侵扰,又协助了房秩五先生办学。章逐明、陈雪吾等一批共产党员以教师、职员、学生身份为掩护在桐城积极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浮山中学几乎成了桐城、庐江两县乃至皖中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中心。黄彬如鱼得水,自觉地接受党的教育,从学校生活中寻求真理,在社会的黑暗中追求光明。积极参加进步青年学生的各项活动,且表现突出,次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其时,他的哥哥黄镇在浮山中学任美术教员,黄彬在黄镇的直接影响和指导下,进步更快,意志更坚定,行动更勇敢。党组织安排的各项活动和发起的学生运动,黄彬都积极参与,勇往直前。

  1929年10月,中共桐城县委在浮山的岩洞里举办多次农会会员训练班,黄彬每次都参加,从未缺席。在桐城县委的领导下,黄彬深入村庄到农民夜校讲课,编写革命歌曲、戏曲,踊跃参加五一游行示威,张贴悬挂标语。参与组织浮山进步学生揭露学校当局与国民党政府狼狈为奸,贪污克扣教育经费,盘剥学生伙食费,戳穿校长黄某某封建卫道士的假面具,遭到国民党军警和校长宗族势力的联合围攻和镇压,黄彬在浮山中学学生运动中成为中流砥柱,同学们称他是“急先锋”。由于在浮山中学的数次学生运动中,黄彬都冲锋在前,敢于担当,学校于1931年春将他开除。黄彬不得不返回家乡——黄家山。

  回到家乡后,黄彬没有泄气,更没有停止战斗,而是积极地投入到农民运动之中。他与周邦彦、周南等在黄家山、周家潭一带开展农运工作。他走村入户,与贫苦农民交朋友,向他们灌输革命思想,教育他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革命道理。1931年夏,桐庐地区洪水肆虐,受灾严重,桐城东部水乡及起潮边村庄更是颗粒无收。黄彬根据贫苦农民提出的“荒年不交租、不还债”乡俗,发动群众向富户借钱借粮。由于众怒难犯,富户商贾不得不作出了让步,贫苦农民顺利渡过了难关。

  1932年立夏节,黄彬组织了吴桥、周潭、虾溪、施湾、横溪涧5个农会的近千名农会会员,以周家潭为中心,开展示威暴动。他带领农会会员张贴标语,手持红旗,抡起锄头、扁担等农具,高呼“打土豪、分田地,穷人要翻身”和“我们要吃饭,我们要生存”的战斗口号,有序涌进周氏宗祠,吓得几个周氏绅董们从后门溜走,现场拿到了他们企图侵吞大笔救济粮款的分赃记录和账本,获得了游行示威胜利。这次游行示威,大灭了地主老爷们的威风,大长了贫苦农民的志气,黄彬在其中发挥骨干作用,也充分显示出他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

  七七事变爆发后,黄彬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抗日队伍,走上抗日救亡的最前线。

  1937年10月,黄彬先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报到。后经长途跋涉,历经艰难险阻,抵达延安,同年底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次年抗大毕业,被派到新四军四支队工作。不久,鄂皖边区党委刘顺元又派他回桐城发展抗日武装。此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是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的时期。当时,桐东地区有几股国民党团防武装及汤沟商团武装。黄彬回到桐城后,在国民党桐城县长罗成钧的支持下,成立了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指挥部设在黄家山的黄家祠堂,黄彬任指挥官,统一指挥桐城东乡的章淦、丁爽飞、周淮彬等团防武装。东路抗日指挥部名义上接受国民党桐城县的领导,实际上指挥部里的主要人员都是共产党员,为我党所控制。指挥部虽然成立了,但章、丁、周等人对指挥部阳奉阴违、各怀鬼胎,谁也不愿和日军直接作战消耗自己的实力。黄彬赴任后,一直在思考,靠这些人真正抗日是很难的,必须有自己掌握的武装力量,只有真正掌握了枪杆子,才能真正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他和同志们经过努力,不过月余,就成立了一支40余人的游击队伍,共产党员周复安任队长。这支队伍不到半年,发展成为五六百人的抗日武装。黄彬亲自率领游击队,不时袭扰驻守在老洲、老湾、汤沟的日军据点。

  1939年3月,驻守在汤沟的日军为报复抗日武装,进攻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驻地黄家祠堂。章淦率领的团防士兵明打暗逃,而游击队员在黄彬的组织指挥下,巧妙周旋,英勇还击,取得了胜利。此后,黄彬又率领游击队协助桐城学兵队捕杀了桐东大地主周松如,解决了周淮彬和汤沟商团的武装,得长短枪百余支,轻机枪1挺。同年4月,黄彬撤销了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在原来游击队的基础上,成立桐城第二游击大队。下设4个中队,自己任大队长,其主力队伍都是共产党员任中队长,大部分兵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大队成立后,黄彬立即率队开展游击歼敌活动,于当年5月,夜袭汤沟河南小街,打死打伤日伪军50余人。8月,偷袭老洲头的日军炮楼,全歼日伪军。此后,这一带日伪军只好龟缩在炮楼里,并将老湾据点里的日军撤离到了老洲,留下几个看守的伪军,再也不敢轻易出来骚扰百姓了。黄彬痛击日伪军的事迹在百姓中口口相传,人们称他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飞将军”。

  黄彬不仅在军事上狠狠地抗击日军,而且重视政治攻势,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成立青抗会、农抗会、儿童团等抗日救亡团体,设岗查哨,截获日本鬼子的物资,收集敌伪情报,铲除汉奸,在桐城东乡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热潮。

  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倾向抗日的国民党桐城县党部书记徐伊复和县长罗成钧均被撤换,桐城地区的抗日局面遭到破坏。随后,新的国民党桐城县政府改组桐城第二游击大队,免除黄彬大队长职务,并试图迫害游击队内的共产党员。危急形势下,黄彬断然率领游击大队200余人,离开桐城,东进无为。到达无为后,他们被编入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独立营,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敌、伪、顽夹缝中的桐东三公山地区,打击敌人,发展巩固自己。

  1941年2月,日伪又大举进攻桐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沦陷。为执行中共中央中原局关于坚守根据地的指示,奉新四军七师之命,同年6月,已担任七师五十五团副团长的黄彬,与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率全团500余人挺进三公山,恢复桐东抗日根据地。6月底,国民党保安团章淦大队500余人尾随黄彬部队,黄彬一让再让,并派人告诫章淦,不要干兄弟相残杀,使亲者痛仇者快的事。章淦不听劝告,还以为新四军软弱无能,决心不战不休,一心要拿黄彬的人头去邀功请赏。黄彬忍无可忍,行到庐江县砖桥、刘家墩一带,双方都摆开了阵势,准备决一死战。黄彬选择一处有利地形设伏,让章淦大队长驱直入。第一次伏击战,就歼敌近百人,缴枪近百支。章淦不甘心吃亏,又调来江子龙部参战。新四军领导获悉后,派林维先率部迅速赶来增援,双方各投入兵力千余人。经两昼夜鏖战,顽敌大败,章淦被击毙,新四军大获全胜。“飞将军”神威再现。砖桥之战后,黄彬部愈战愈勇,先后转战于巢湖之滨、长江北岸,东到和县、含山,西到桐城、庐江,大小战斗几十次,打得敌人胆战心惊,谈“黄”色变。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曾引用唐诗称赞黄彬“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1942年春,黄彬率部到长江南岸的铜陵、繁昌地区执行任务,在返回北岸夜渡至无为县土桥附近的江面时,遭遇日军炮艇伏击,黄彬率部奋勇还击,但所乘木船被敌击沉。黄彬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0岁。

  黄彬的一生是短暂的,更是光荣的。他那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他那为中华民族独立、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赤子之心,他那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共产主义信念,他那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将如日月经天,万古长青。(章乐飞)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