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玲华
枞阳人爱喝茶,不论走到哪都带一杯茶,这似乎成了枞阳人的标签。枞阳人爱茶的历史也不知有多悠久了,在那个玻璃杯还没有流行的年代,茶馆是很盛行的。就我出生的那个孙畈小镇可见一斑,古老的街道不超过1千米长,就有四家茶馆。每家茶馆边必配有一个早点摊。每天人来人往,生意十分兴隆。我家斜对面就有一家茶馆,我是在茶馆跑堂的吆喝声中长大的。
茶馆大多分楼上楼下两层,楼上是雅座,用的是盖碗,喝的是好茶,自然价格也贵些。客人大多是谈生意、朋友聚会,也有多阶层的头面人物。楼下是普座,四条相连的长凳子围着一张黑乎乎的四方桌。来者大多是做小买卖的、庄户人和集镇上的闲散人员等。茶馆的经营者们每天起得很早,生火、烧水、和面、擦桌子、洗茶碗,一阵忙碌着,为早市做好准备。集市人越多,茶馆就兴旺。来吃早茶的人参差不齐,如周边农户来早市卖柴、卖米、卖菜、卖鸡等农产品。卖完带来的东西,回家前必来茶馆坐坐。若不坐,丢下一角钱拿两个包子或两根油条,喝一杯茶,当然是大茶壶里多开的高沫茶,边走边吃,十分满足。这只是男人的专利,女人要这样会被人笑话的;也有来赶集采购东西的,事情办好了,也来喝一壶;有街上的闲散人员,大家戏称他们是雅客,实际上就是二流子。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一天东游西逛,见天捧着个小茶壶,五分钱的茶水可以喝一早上,见人都熟,方圆百里的新闻他都知道,说得是天花乱坠,直到早市散了没听众了才走。
雅座的人相对来说都斯文些,三、两个人,叫上一壶好茶,最差也是当地的条茶,再叫上两碟茶点,即包子、油条等,特别是大队、生产队里的队长们,也时常有人请来茶馆小坐,可他们总是手扠腰,外面披一件褂子,走起路来,恨不得横着走,大概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显示身份吧。我很小的时候就想,队长是多大的官?
值得一提的是每家茶馆都有几个固定的茶客,茶馆的好坏都是靠他们撑着的。他们其貌不扬,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除生病或大雪不能出门外,几乎天天都到,这都是有影响力的人,不是大家族的长辈就是儿子多且不讲理,在当地是一霸,或是有个儿子在本地或外地做官,总之是有权有势人家的老人,也算是头面人物。他们每天相约而至,各自带来烟杆和装满烟丝的烟袋,茶壶是不要带的,因为他们各自的茶壶早就存放在了茶馆,每天由店小二洗净收好。第二天早上他们一来,就要主动把茶泡好,茶叶不能太差,看人下茶,有时茶钱都免了。这些人不能得罪,要笑面相迎,客客气气,否则他们就不来了。这不仅影响生意,也破坏了自己的声誉。你别看他们每天茶银不多,可他们给茶馆带来的影响不一般,有人是来茶馆找他们评理的;有的是为巴结他儿子的;有的是为了跟他们套近乎的等等。来了就要请客,跑堂的特别灵活,一见他们大老远就接着:“几位爷,楼上雅间请。 ”重新泡好茶,包子、饺子、油条超量的上,反正有人付钱,被请的爷也有面子。一道来的爷们相互陪吃,吃不了,还可分给店小二或闲逛的二流子等穷人们,大家乐得高兴。这些人几乎天天都有人请的,偶尔有哪天没人来请,茶馆老板免费送给他们点心。花点小利收买人心。
茶馆里的跑堂不仅要手脚勤快,还要有一副好嗓子。特别是雅间的需求都要喊出来,假如2号雅间客人要泡一壶毛峰,包子、饺子、油条各二十。他立马把白毛巾往肩上一搭,高声吆喝到:“好咧,2号雅间贵客要上好的黄山毛峰一壶,鲜肉包子、饺子各二十个,刚起锅的油条二十根,来喽。 ”那吆喝声又脆又响,还带长腔,很动听,很喜庆,显得生意很红火的样子。
我们几个小不点,也经常被对面的油香和吆喝声所诱惑,向妈妈吵着要吃,偶尔妈妈也让我们解解馋,甚至包子也成了妈妈给我们听话的奖励品。当时那包子确实太好吃了,肉馅、茶干、香葱,汤汁丰富,鲜而有劲道。那时我们就觉得茶馆里的包子是世上最最好吃的东西,心想我长大后,有钱了,就天天买包子吃。到现在家乡的包子还留给我无穷的回味!
小茶馆,大世界,老茶馆的那些人和事就像蜡像一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历久弥新,久久难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