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湖镇谢氏聚族而居的水圩村有一座谢氏宗祠,不仅是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还是安徽省第六批文保单位和安徽省首批革命文物。祠堂里几副对联很有意思。
到达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谢氏宗祠),映入眼帘的是外面大门上的一副对联:
东山绵世泽 淝水振家声
水圩谢氏宗谱载:
“本姜姓,神农后,自周宣王元舅申伯受封于谢城,以为氏,厥后旺于陈留,汉焦公令山阴,遂家东山,晋咸亭侯裒公从元帝渡江而南迁居阳夏。”
谢安(320-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 谢安年轻时以清行著,拒绝朝廷征召,其中只做了一个多月的官,便辞职了,后来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则渔弋山水,入则吟咏属文,挟妓乐优游山林,曾遭不少大臣的指责,然而谢安却不屑一顾,泰然处之。 后其弟谢万骄横兵败,为挽救家庭和东晋政局,在公元360年(升平四年)征西大将军桓温邀请谢安担任自己帐下的司马时,谢安接受了,留下了“东山再起”的成语。有趣的是,谢安后来在淝水之战中不仅成为统帅战争的高人,而且竟然与对手“合作”,成为制造成语典故的高手。 公元383年(太元八年),苻坚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征讨东晋,有大臣劝谏,说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可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苻坚说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我们兵多将广,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惧天险?成语“投鞭断流”,源于此。 苻坚亲率大军,兵临淝水。东晋都城建康一片震恐,谢安镇定自若地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派侄儿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这一场兵力极不对称的大战前夕,许多人不安,谢安却依旧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竟以别墅为注与友人下围棋,遂稳定了军心民心,其实暗中已安排了御敌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