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渔乡“空手道”

时间:2022-12-09 10:45:27

  常听人说,有“空手捉八哥”的本领,可我今天要给读者分享“空手捉鱼”的故事。青少年时代,家乡人给我送了个外号“鱼鹭子”。这源于我会观鱼、捕鱼,尤其是空手能捕鱼。这绝不是吹牛,是个地道的真本事。

老家处在白荡湖的湖岔里,小时候家中缺钱少粮,只能靠河吃河、靠山吃山,靠了湖岔吃鱼虾。乡亲们家中几乎都有各式各样的渔具,唯有我家条件太差,没有这些捕鱼利器。每到捕鱼季节,我们兄弟只能靠空手捕鱼了。虽然没有那些捕鱼利器,但我们也并不输他人,总会满载而归,常令乡亲们折服不已。
随便讲几个故事给读者听听吧。 

  揽 索 

    这是家乡一个传统的捕鱼方法。每当夏季洪水退去,地势低洼的湖区农田还被浸泡在水里,田里原有的稻茬因洪水长时间的浸泡而腐烂,滋生了大量的水下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变成了鱼虾的最美食物。被洪水浸泡的低洼稻田里,我一眼就能看出水下隐藏着无数肥美的野生淡水鱼虾。
周末时光,我召集一群小伙伴,由我统一指挥。吩咐虎子和大宝货牵引着一条约十几米长的绑满铁螺丝帽的草绳,各执一端,走进被水淹没的稻田里,两人相距约有十几米(与草绳长度相当),然后将草绳放在水里。草绳被铁螺丝帽坠到水底,虎子和大宝货按照我指挥的固定速度,缓慢地拖着草绳前行。其他伙伴每人手里拿着一只鸡罩(专门用来罩养鸡娃的竹制器具),肩上背着空书包。一旦草绳拖过的区域水面之上出现气泡,伙伴们便挥舞着鸡罩立刻罩住水下冒泡的位置,然后我紧跟过去,将手伸进鸡罩一摸,一条斤把重的鲤鱼或鲫鱼就被捉进了书包。有了收获,小伙伴们的热情更加高涨起来,大家书包里的体积在不断增大,要不了一个下午,百把多斤肥鱼就能成为我们的收获。晚霞洒满回家的路,小伙伴们像是一支凯旋归来的队伍,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在大人们不断赞许的欢乐中,平均分配着劳动成果,度过了最美好的周末时光和最快乐的少年时光。
“揽索”渔技的基本原理是怎样的呢?原来是利用鱼的生物习性创造出来的。洪水退过后的水田里,丰富的稻田腐烂物产生大量的浮游生物,许多淡水鱼虾都不肯随洪水退去,而是留下来充分享受这些天赐美食。一个夏季把它们养得肥肥的,深秋时节鱼儿躲在水田下的脚印宕里睡觉。当我们绑满铁螺丝帽的草绳拖过水下的泥巴时,正好草绳划过睡觉的鱼儿的身体,鱼儿像是一个酣睡的孩子,被人在脊背上轻轻地掏了一下痒,好生舒服,翻过身子,打个哈欠,水面上就出现了气泡泡和特有的水花,被我这双“鱼鹭子”的眼睛发现了,一个鸡罩下去,就成了罩中之鱼了。

  踩脚印

 

“踩脚印”的捕鱼方法是老家非常少见的一种最艰苦的捕鱼方法。它需要在最寒冷的冬季才能操作成功。记得我大约十几岁那年,一个寒冷的冬天,我穿着一身破棉衣,背着一只鳅箩(装鱼的器具),挑着一担柴禾,来到白荡湖的湖岔、边山大圩的圩堤脚边。我开始用挑来的柴禾升火,再用镰刀砍下许多柳条,然后脱下一身破棉衣,直至赤裸身体。然后抱起柳条跳进水里,水深大约齐到肚脐眼。我在水里沿着直线方向每隔三米左右插上一根柳条,而且,我在水里走的步伐必须是平稳一致的,不能有混乱的步伐存在,就这样直至插到百米之远。水里寒气逼人,顷刻间,下半身便已冰冷麻木了。插完手上的柳条,赶快上岸烤火。我必须尽快将那套破棉衣裹在身上,蹲在火堆旁烤火。一会儿身子就暖和了。
大约烤了半小时,我又脱下破棉衣,赤身裸体背起鳅箩,跳进水里,沿着刚才走过的足迹重新走一遍。必须让这次走过的脚合上上一次走过的脚印。当我一脚走进刚才走过的足印时,忽然感到一阵刺痛,这真是痛在脚上,喜在心里。我把手伸进脚底,捉起一条肥美的鳜鱼。我沿着这条百米长的水路走完,差不多就能捉到十几条鳜鱼、鲫鱼、鲤鱼、汪丫鱼、草混、财鱼等上等鱼。有时还能捉到老鳖。这样往返上岸、烤火、下河,一个上午折腾过来,就能捉到满满的一鳅箩肥鱼。
读者也许要问,为什么这些鱼儿要跑到我的脚底下呢?原理是这样的:在寒冷的冬天,水里的鱼儿喜欢往暖和的地方跑,我在水里走过的足迹,造就的脚印宕里留有余温,鱼儿对温度差的感觉非常灵敏,它们会很快跑进我的脚印宕里睡觉。我用柳条插在水里,目的是让我能明确辨别自己刚才走过的路线,半小时后能沿着柳条标记的线路原路走过去,不会出现偏差,且能百分百地走进原足迹的脚印宕。当我再次走进自己的脚印宕时,就能踩到睡在脚印宕里的肥鱼。鱼儿被我踩着了,第一反应就是张开自己的鱼刺作出反抗,我就会有脚板被鱼刺痛的感觉。这就是枞阳渔乡“踩脚印”的典型故事。

  照螃蟹

  

小时候故乡白荡湖的螃蟹不是人工养殖的,长江里的鱼虾和螃蟹能直接游来白荡湖繁殖生活。那些年湖里螃蟹特别大特别多,普通老百姓还不知道这些张牙舞爪的家伙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不大吃它。可是城里人爱吃这些东西。每到深秋季节,我常与村子里大宝货深夜出去捉螃蟹。大宝货教我一招非常管用的捉螃蟹的方法。
我与他一起提着一只糊了彩色薄纸的马灯,一只特大的鳅箩,一双粗棉线织的袜子,深夜来到离村子两公里路远的湖边堤埂脚下。大宝货将马灯点着,放在湖边,然后带着我离开,钻进附近的玉米地里“打游击战”。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回到马灯放置的地方一看,哇塞!天啦,好多金盔金甲的大螃蟹蹲坐在马灯四周,围成几圈,就像村子里一群老头看露天电影一样,特别入神,特别专注。我们走到螃蟹身边,这些家伙全然不知我们的到来,还在痴迷地望着这盏彩色马灯。大宝货将两只厚棉袜套在自己的双手上,快速将这些全副武装的家伙一个个捉住,装进这只特大的鳅箩里。不到两个小时的工夫,我们竟满载而归。
“照螃蟹”的原理是这样的:螃蟹有很强的趋光性,它们对彩色光线有着特别的敏感性,见到彩色的灯光,就要发骚,个个爬上岸,沉迷于“色”,不能迷途知返,才中了大宝货与我设下的圈套。

  浑水摸鱼

  

小时候我生活的村庄有两百多住户,几百号村民,计划经济时代因生活困难被逼无奈,只能过着半耕半渔的生活。农闲时节,几百号村民常常一起去邻近的大河小池里网鱼捞虾。这些村民一旦进入一口鱼塘,黑压压一片,就像历史上“潘阳湖大战”的场面一样。对于这些池塘里的鱼儿而言,那简直就是一场“浩劫”呀!
夸张一点讲,水中的人比水里的鱼还要多得多。这些村民各自拿来渔网渔具,各显神通,不一会儿,整个鱼塘污泥翻滚。水下的鱼儿承受不了这突如起来声势浩大的“浩劫”,纷纷施展本领自救。飞鲢、草混、鲤鱼不停地向空中跳跃,最终落入村民的网兜;鲤鱼、鳜鱼在水下左冲右突,惹得村民们不停地在污水中打滚;翘嘴鲳鱼、胖头鲢张开大口呆头呆脑地在水面上噗嗤噗嗤的大口呼吸空气,严重暴露了自己的目标,被村民们合浑身子扑过去,追逐争抢,混乱不堪。
我没有渔具渔网,赤手空拳,只能静静观察池塘每个角落,以期靠自己的双手,在池塘旁边的葳衣草丛中来个浑水摸鱼。忽然一条大鲫鱼撞击了我的小腿,我便立足附近继续摸着,不一会儿,几条斤把重的鲫鱼就被我手到擒拿了。看到水面上有帮乌鱼仔子成群结队游过来,我便判断出附近必有较大的乌鱼存在。我又全神贯注的在水里摸着,不一会儿一条重达五斤的乌鱼被我捉到了,村民们这时都沸腾了,他们纷纷露出惊讶的眼神,发出惊叹的呼声:“鱼鹭子”厉害!太厉害了!
这次空手捕鱼成功的原因,得益于我对鱼的习性深刻了解。池塘被村民们搅得污泥翻滚,各种鱼儿呈现的自救状态是不一样的。一些具有飞跃习性的鱼和张开大口游于水面之上的鱼只能靠渔网捕获,这不是我的优势,不必与村民们争抢,不做无用之功;对于深藏于水下的少数鱼种,必须静静观察,这叫“观鱼”。鲫鱼只要撞击我的身体,它不会跑远的,它的行动范围只在三米以内的圈中,这是我长期捕鱼的经验判断,只要拿出耐心,摸遍周边的水下脚印宕,就可以俘获它;还有那帮小乌鱼仔子成群结队的在水面游着,无形之中暴露了它们母亲的位置,因为所有生物习性都是孩子围着妈妈转。所以我就能准确判断一条大乌鱼必然存在我的附近,只要拿出耐心,就能捉到它。

  后记

 

  

以上这些空手捕鱼的故事都是充分运用了枞阳渔乡渔民传统的捕鱼技巧和鱼的自身生物习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渔技都只能成为历史的尘封记忆了。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少年时代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也是枞阳渔乡劳动人民传统智慧的结晶,更是枞阳渔乡劳动人民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疏胜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