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G347
钱叶全
写下这个题目,是写故乡。
我的故乡有两个符号,一是老庄,二是谋道。
如果没有G347,“老庄”和“谋道”只是个乡愁的记忆,“老庄”是曾经的老庄公社名,“谋道”是曾经的谋道大队名。
我对他们的记忆之所以很深,不仅仅是因为故乡,或是故乡一年一年的积雪,一年一年的落叶,都不是的,我工作在枞阳,离老家也不远,“故乡”的概念在时空上不是很典型,但G347试通车之际,突然想到“老庄”和“谋道”,是因为年龄的脚步,我走到了当下的路途上。
那天,在G347没有开通之际,越过银塘路,驾车,在施工允许的路段兜了下风,在2018年的秋风里,我把四个车门和天窗全打开,短距离地在空阔的大道上过了一把年轻人的“飚酷”。很野,很彪悍,很拉风,G347在一部车的奔腾下产生“驱迈之势”。
如果没有G347的宽阔通衢之势,只一部车的正常行驶,绝不会产生“驱迈之势”;如果没有“现代”车的现代驱动,光一条大马路,你步行其上,也不会有“驱迈之势”;如果有G347,也有一部“现代”车,没有“老庄”、“谋道”故乡灵魂的植入,我也写不出“驱迈之势”。
这四个字,是2018年金秋G347通车之际,我的一种审美状态。“审美”是生命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只与我个人有关。当然,审美需要客体,需要时空,这种时空不仅仅是2018年的10月1日,还包括这种审美状态的主观时空,此时此地,我为什么想到“老庄”、“谋道”,想到“驱迈之势”。
“驱迈之势”最初源于马背上成吉思汗的审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无垠和坦荡,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策马奔驰,他想到了什么,高原和骏马,天空和长调,狂风和暴雪,马蹄声和征服,中国最大的版图,成吉思汗认为,在有路的地方,马蹄就应该向前奔驰。成吉思汗不知道“驱迈之势”是审美,他马蹄下的路,只有一条,就是世界上最大帝国的诞生。
“驱迈之势”的第二种审美状态是桐城派的后期转型。
G347动工之际,“拥江战略”提出了两张名片,一是“铜名片”,二是“桐名片”。对于一张300多年的“桐”名片来说,他们当然没有枞阳人对自己的地域文化了解深刻,但他们有胸襟,有气度,在拥江战略中一下子就把握住了枞阳文化的内核精神,在区划调整磨合期,铜陵方面高规格全方位对枞阳资源的调研,并没有过多地涉及自然资源和经济现状,而是指向文化,总结出“桐名片”三个字,尽管“铜”与“桐”是谐音,但作为一种战略理念,把握了枞阳文化的脉博,起码没有走偏。
记得宋国权书记讲了一句话,“桐名片”不仅仅属于桐城枞阳文化圈,而且属于全国乃至世界。这句话也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属性。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创新,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文化绝对不是静态的。“拥江战略”这张“桐名片”怎么打?文化属性决定了文化战略,只有一条路,创新,闯出新路,或者杀出一条道来。
这条道不是面向枞阳,也不是面向铜陵,而是面向世界。这创新之路实质上与桐城派后期的转型之路殊途同归,只是被外人知之甚少而已。
桐城派后期转型的关键人物不是别人,是曾国藩。曾国潘改造桐城派,私淑姚鼐,但“扩姚氏而大之”。所谓“扩姚氏而大之”,即曾国潘改造了桐城派的“深造自得,词旨渊雅”,变为“宏大刚毅,雄直之气,驱迈之势”,打破了桐城派苦心营造的朴素淡雅、纡余悠长的文派风格,使文化形成改造社会的“驱迈之势”。曾门弟子的吴汝纶为什么能提出“勉成国器”,以教育报国为己任,正是曾国潘对桐城派驱迈变革的结果。
拥江战略打出的“桐名片”绝对不是狭獈地域文化的品牌,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新时代文化创新,包括新铜陵新枞阳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创新和拥江战略精神创新。真正的文化创新精神是大开放的“驱迈之势”。
“驱迈之势”的第三种审美状态,是贯穿枞阳大地的文化视觉符号。
作为拥江战略的第一号工程,G347,全长61.8公里,横跨枞阳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通车后公路承载的不仅仅是铜陵枞阳的两地车辆,而是皖江甚至全国的车辆。
当这些车辆穿越枞阳大地时,透过车窗,枞阳给予中国和世界什么样的青山碧水,什么样的文化视觉符号,什么样的地域文化精神,比投资30亿的公路本身意义更加重大,一句话,这条公路作为皖江第一路,能串联起沿途哪些文化节点,能形成枞阳文旅大道吗?
他们能下车看看“荻埠归帆”吗?看看汤沟古镇的“小上海”吗?看看气势恢宏的“阮鹗墓”吗?“竹湖落雁”能成为全国摄影基地吗?“螃蟹美食节”能成为G347每年秋天的盛宴吗?麦元钱澄之故里能成为桐城派滥觞的寻访地吗?
“老庄”、“谋道”与老子、庄子有什么关联吗?老庄的境界与“缥碧轩”的境界是不是一脉相承,要问问刘大櫆老父,刘大櫆父亲说:“学以致其道,而闻道者未见其人,求安之心害之也。吾分之所当为。吾求而不得,则虽高堂邃宇,层台曲沼,其亦何裨?求而得之,则虽在苍烟、白露、圊秽之中,皆以缥碧视之可也。奚必区区于是哉? ”其父把刘大櫆起名为“櫆”,乃北斗星,“老庄”是他的天井。
G347开通后,老庄“缥碧轩”不过几公里,有了刘大櫆的故事,你也就知道了章伯钧的故事,知道了合明山方孔炤的故事,知道了左光斗和黄镇的故事。
“谋道”是这区域中间的一个古老的村落,这村名的由来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父母都八十高龄,在那里种小菜,父亲在村庄有个绰号,叫“大道理”,从小就听见村里人这么叫他,我从小不明白,现在依然不明白。
最明白的是父亲种田种地,一生木讷,最幸福的是和小白菜说话。一直不明白人们千山万水去西藏,只为看见藏人叩等身长头的风景,川藏路再发达,真正的抵达是信仰。我领悟了,G347再发达再畅通,我只有一个抵达的地方,就是“老庄”、“谋道”,一个有小白菜的地方。
“驱迈之势”是向前的,G347给予我的最大方便是回家。
这次回家,又看到老父亲在门口给小白菜浇水,小白菜刚探出头来,生机勃勃。小菜园不大,一分地多点,四季轮茬,老俩口吃不完,但每天有事做。
小菜园一遍水浇过来父亲也累得喘气,累了,他就坐在后门口过道里喝口茶,吃饭的碗放几片茶叶即可,粗茶清风,是他晚年的最大享受。
屋后有棵古树,下半年林业局来挂了保护的牌子,他很高兴。这次他和我聊起“商鞅徙木立信”的电视故事,他讲不完全,他敬重讲信用的人,说起商鞅的信用,他用了一句横埠东乡话点赞,有点“野”。
有意思的是,航拍机的出现,大地上再壮阔的景观都抽象成几何线条,吴蜀航拍机拍的G347就是一条直线,一条奔腾的直线,就像“徙木”的那个“木”字。泼墨,宏肆,一诺千金。
“枞阳”的枞字从“木”,有了这根“徙木”,拥江战略就有了根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