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乐飞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钟声是从电视机里传出来的,清脆清亮。随后,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窗外火花迸发焰火飞溅。
母亲催促我们睡觉。其实,咋能入睡?满脑子是轰轰隆隆的鞭炮声,欢欢喜喜的鞭炮声。
新年要早起。
门前场地上碎红满地,灿若云锦,这是庄户人家的“满堂红”。村庄里一家连一家,满堂红连接满堂红。
满村庄的喜气洋洋。
满天空的霞光瑞气。
日历第一页,正月初一。古人唤:元日、岁旦、正日、新元等等。还是唤“正月初一”好,是新一年的开始,新一月的开始,新一天的开始。
小孩儿如雀。他们都身穿新裤新褂新鞋子新袜子欢欢喜喜叽叽喳喳地跑出大门,串东家走西家,把村庄的每一户人家都走个遍,送去新年的祝福,捧回新年的好运。他们衣袋里都揣着鼓囊囊的年货,手捧着红艳艳的花炮(未炸响的),蹦蹦跳跳跳跳蹦蹦。
炊烟在屋顶上长起来了,长高了就分叉,如一棵树生出弯弯的枝丫。女人在灶屋里像个陀螺,锅碗瓢盆的声音细细的,如打击乐。
男人双手焐着茶杯,喝茶嗑瓜子。难得有这么清闲。端杯,啜一口,抿唇,似在咀嚼一年的风风雨雨,回味它的辛苦和幸福。
早饭是炆蛋下挂面。炆蛋不说鸡蛋,叫元宝,是圆满团圆;挂面唤寿面,是财气顺气,是长命百岁。
家庭的主人还是很忙。放下碗筷,揣一包皖烟出门,他要到各家去拜年。从年高辈长的家庭开始,每一户都要赶到。拜年,是新年的祝福,是对邻里的尊重。
村庄里人来人往。到处漫溢着喜讯,喜气,喜悦。“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古人文字真好。新年初一,有“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是新年里最好的兆头。太阳与平常不一样,它照耀在红纸墨字的对联上、窗花上,闪着金光银光和温暖的亮光
初二。天气晴朗,阳光和煦。乡间小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男人手上拎着,肩上背着,精神焕发神气昂扬;女人一手牵男孩,一手牵女孩,那个大一点的在前一路小跑,跑一截路,停下,呼唤:“妈妈,快一点啊!”是在担心:外婆家桌上的元宝,让表兄表妹抢光。
一拨又一拨的人流,从田野走进村庄,从村庄穿过田野,去给远方的亲人送去新年的祝愿,送去新春的问候。?“新郎新娘回娘家,脸皮变厚不丑啦!遇到沟沟和坎坎,又是抱来又是拉。 ”村子里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回娘家拜年,小孩子们跟在后面说说唱唱。新媳妇会一嗔一怒,小孩子说唱的音调就越高,村口聚集的人就越多。他们在为回娘家的女人开欢送会似的,红火热火,喜庆欢庆。
村口,是瞭望新鲜事物的窗口。你看,老奶奶腰系黑色粗布围裙,双手拢着火钵搂在怀里,一晃一摇地在村口朝田畈里张望。有人问:您老望姑爷(女婿)来拜年吧!老奶奶笑笑:人在过年,心在秧田啰!是的,吃过年饭,思忖田畈。
田畈里泛出一层层新绿,一圈圈新绿。
麦苗抽出新叶,鲜嫩鲜嫩的,是新绿。
油菜拱薹,嫩蕊泛黄,是万绿丛中一点黄。
湖畔草滩,白鹭翻飞,是万绿丛中几点白。
远处的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星星点点细细碎碎;那白是天空下草滩上万鸟翔集的点点白,与湖水连成一片,与天空连成一片。
初三,老鼠娶亲。母亲复述老鼠娶亲的故事,熄灯宜早,不打扰老鼠的美梦。母亲轻轻巧巧地在墙脚洒些米粒、糕饼,她在贿赂老鼠哩,免得它鼠目寸光,鼠窃狗盗。
祭祀,是年事的主题。祭器食具在茶几上,顿顿给祖宗添饭。逢单日宴请,很是隆重:上菜、斟酒、添茶、烧纸钱、燃鞭炮,磕头、作揖、许愿。
初四,恭迎灶王爷回厨房。灶王爷查户口,是公事公办,宴请可从简。吾乡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傍晚,备点年货、焚香点烛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初五,接财神。旧俗,店铺从大年三十傍晚关门,到新年初五开市,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金钱滚滚来。初五,俗称“破五”,过年的诸多禁忌,今儿个就破除了。清时《燕京岁时记破五》:“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这是旧俗,早破除了。
初六,送穷神。接进财神,就要送走穷神。母亲翻箱倒柜找得一件半新不旧的衣服想扔掉又舍不得扔。韩愈有《送穷文》说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 ”这是为“穷鬼”准备车船,带上干粮,好让“穷鬼”走得远远的。过年嘛,撵人家走,是应该备车的。如今,贫穷的帽子已经摘除,家家户户都过着小康生活。所谓“送穷”只是上辈人留下的传说,算是戏文。不过,说说无妨。人,要有超前意识,要有忧患意识。
初七,人日。主人是不出远门的。“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初十往家飞。 ”新年至始,人们走东串西、拜亲访友、吃喝玩乐,心野了,该收敛了。人日,是新年后一家人团聚相议家事的日子。“人日”也是正月闹新年的高潮。
“人日荡秋千,寿长赛神仙。”荡秋千乡下时兴,城里也时兴。不过乡下的秋千简陋,没有城里的“光头滑面”,更没有古时深宫大院“秋千争次第”的豪华奢侈。村民们因地制宜的选择一棵又粗又大的歪脖子树,用麻绳系住木板的一头,将绳子的另一头甩到树丫上,牵下绳子再系紧木板的另一头,人坐在木板上,就可以荡秋千了。秋千绳用洋红色的颜料水染着或是长条的红纸包裹,避邪避灾避险。“牵掩彩绳斜”,那是小孩子坐在上面,牵引着另一根绳索,一拽一放,身着花衣的小孩儿有彩带系身,如蝶在空中荡来晃去。老年人也荡秋千,养腰,腰不痛;小姑娘荡秋千,小伙子荡秋千。人越荡越高,越荡越远。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这是唐时罗隐的正月新日,也是立春日。他是俗人,不是祖母口中的圣人。先生的诗易懂,如祖母的话。立春,吾乡村民唤“打春”。春天的“门”是要用力气、要用工具才能打开的。立春日,那怕是正月初一,父亲都要扛着锄头、铁锹到麦地里走一趟,到油菜田里转一圈,去打开春天的大门。
初八。母亲起来早,梳洗完毕,即对稻篅进行祭祀。那是她一人的事,燃香、烧黄纸、炸一挂很小的鞭炮。此日,若是艳阳高照,母亲则眉梢舒张,喜悦写在脸上;若是阴雨连绵或大雪飞舞,则哀声叹气,忧心忡忡,唠叨年成不好,日子难熬。那时还小,在被窝里窥视母亲神秘莫测的举动不以为然,时而窃笑。现在终于醒悟:盘中白米饭,粒粒皆辛苦。
年渐过渐完,已经接近尾声。
正月十五,是送年的日子,是闹元宵的日子。
闹元宵,一个“闹”字把正月十五晚上狂欢的盛况表现得淋漓尽致。何以说“闹”?送年即是送祖,把在家里恭请的老祖宗送走了,少了禁忌顾忌;再者,“吃了年饭,望着田畈,”明天就要忙活春耕生产了。
送祖,比接祖时添个新花样——汤圆。送祖的仪式多在清早或午前,祖宗赶路,要趁早。送祖与接祖不同。祭品摆好后,主人就要吩咐子女们磕头作揖。等老祖宗们吃饱喝足后,才燃放烟花爆竹,并将大门上贴的对联、门庆撕下放到纸钱里一起燃烧。祖宗送走了,小孩子无需谨记老祖宗打屁股了。
正月十五的夜晚,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家家亮灯,户户结彩。龙灯狮子灯,龙腾狮舞,灯火辉煌;下汤圆,吃“元宝”,圆圆满满,喜庆团圆。送年后闹元宵,村民们双手又托起一个丰满圆满饱满的年。
相传,“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即兴出联,要儿子对下联。联曰:“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小廷玉思索间,听到门外一声声花炮震天动地,联语随口而出,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
想必父子俩也击掌相庆,举杯言欢。
立春。雨水。
新年也唤新春,新春多喜事多喜庆。新春过后多雨水,雨是春雨细雨蒙蒙雨;水是冰雪化水之水,是春水。春水漫河滩,鲜鱼在戏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谚语是旧日的,柳枝含苞是新绿;河水漾起皱纹,泛起涟漪是新亮。雁群一队队从天空中掠过,“嘎——嘎——”的呼唤声在村庄上空回旋回响。一群小儿追逐指点:是飞机啊。有小儿不屑:是大雁。“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
公鸡的鸣叫声唤起了村东头的太阳,也唤醒了屋檐下的猫呀狗的。池塘里,大黑鸭戏水,红掌拨清波;老白鹅也不示弱,在河滩上扑棱翅膀,引颈高歌。太阳撒在麦苗上、油菜上、小草上,像是披了件金羽衣。“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 ”这里的“开岁”是指正月,是立春雨水时候。
父亲曾说,春雨后的第一遍翻地,不叫锄草,是给麦呀、菜呀,换一件衣裳,好让它宽宽身子,伸伸脚把根扎牢,挥挥手把个儿长高。是的,一场春雨后的田野比过年时的村庄热闹了:锄头?头铁锨铁锹似铜琶铁板在田头地头气慨豪迈,音调高亢。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