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军
《文章之府老枞阳》是枞阳县作家协会谢思球主席出版的一本地方文化随笔集。“老枞阳”,何谓老?老,旧的。严格地说,昨天即为老。就像老城闲人张健初老师出版的《老安庆》。于是我在谢主席博客上发了个纸条:“想看看老枞阳昨日的容颜,与它的历史作一次纸上探寻”,没有想到谢主席很快就应承下来。认识谢主席是在枞阳作协秘书长鲍官明的招待晚宴上,地点枞阳莲湖饭店。没有多久就得到了这本书,谢主席在书的扉页上写道:向军兄雅正!雅正是谈不上的,因为我充其量只能算个边缘文化人而已,而谢主席是省内很有名的大作家,他的这种谦虚让我有点坐立不安脸也唰地红了。书的封面采用那种历史黄,简单、古朴,两条渔船上有渔民正在撒网,彰显老枞阳水乡特色,上面有一行枞阳历史文化名人的签名,可能是从他们的书法或手札上截取下来的。即使枞阳老了,但这一长串熟悉的姓名依然鲜活,依旧行驶在桐城派这艘大船上,愈行愈远。
枞阳于我来说是极其熟稔的。我的母亲是枞阳麒麟镇泊塘人,我的汪氏宗祠在枞阳的官埠桥镇,小时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到麒麟镇赶三六九的集,至今我的亲戚大部分都还在枞阳生活、工作,一年中间或多或少地还要走走,这些都是亲情的纽带把我与枞阳深深绑在一起。来去匆匆,不曾细细品读枞阳悠久的历史。今天终于能通过《老枞阳》去认识枞阳。
《老枞阳》这本书共分为“序一、序二、悠长的文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古镇影像、民间记忆、山水魅力、历史的身影、后记、附录”几大版块,沉甸甸的,非常厚重。捧读谢主席这本《文章之府老枞阳》,我才知道自己并不是太了解真正的枞阳,特别是一个有文化品位的枞阳。从书中我知道枞阳古为宗国、群舒之地,于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命名置县,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是绵延明清两百余年桐城派的发祥地,享有“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美誉。这本老枞阳与淮南籍作家东方煜晓写的《淮南散记》还真有点相似,他们文章的共同点都反映出对家乡的热爱,爱家乡的历史文化,爱家乡的山水土地,这一点可能就是桐城派文脉遗绪的根须所在。本书以文史随笔的形式对枞阳为什么会成为桐城派发祥地、皖江文化与枞阳、枞阳方氏学派、枞阳名人精神,以及枞阳的名人文化、古镇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等都进行了集中展现,并提出了独到的思考。文乃心声,谢主席《老枞阳》里的所有文章,无一不是他对家乡钟情挚爱的产物,在他的眼里家乡一切都是美的。
张正顺老师为谢主席《文章之府老枞阳》写的“序”中这样写到:“随着作者灵动的文字,读者不觉走进枞阳历史的长廊,亲历世事变幻的云生水起,瞥见先贤名士的峨冠衣袂,仿佛聆听到白云青鸟的音韵,领略到荻埠归帆的壮观,似乎在熙攘的麒麟老集中赶场,在项铺的老茶馆里端坐饮酌,在老枞川的古巷道中逡巡流连……”看到这些描述,我真的有了种冲动,真想什么也不带就揣上作家所开出的枞阳旅游文化大餐,直奔那座已接近老年的县城,从枞阳的山水之间去领略方以智、方苞、刘大櫆、姚鼐、钱澄之、吴汝纶这一位位先贤大哲的风采。到左光斗的故居大朱庄走走看看,上白云岩听青鸟的鸣叫,坐在千古射蛟台看锦帆片片,品一杯大碗茶,再嚼几块那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味道的大饼油条,吃饱了喝足了然后再找个野山野水且有白鹭鸣叫起落的地方,哪怕就是一座小小的华严寺坐会儿,也是种极大的身心享受。
谢主席是个才华横溢的公职人员,可是他对枞阳悠久的历史同样有着较高的研究。本书秉承“让外地人了解枞阳,让枞阳人了解家乡”的宗旨,以“文章之府”为核心,注重史料梳理,像《吴汝纶匆匆谢世之谜》《方以智,惶恐滩头的生命绝响》《李叔同与皖南诗妓的不解情缘》这些文章就非常慎重而得体,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该书从悠长的文脉一直写到历史身影,始终以“文化”为主线,通过对老枞阳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描述,剖析历史人物,解读山川风情,展现乡土底蕴,全书并配与老枞阳有关的插图150余幅,说白了,都是在围绕“枞阳古今”做异彩纷呈的宣传。难怪张正顺老师说《老枞阳》这本书已经成为一张打造枞阳人文资源的名片,是文化枞阳一张难得的珍贵名片,值得收藏。相信《文章之府老枞阳》的出版,对于研究枞阳、宣传枞阳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不敢给谢主席的文史随笔乱提任何读后观感,我只愿走进枞阳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畅饮文化的甘泉,重新找回丢失已久的静谧,仅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