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红
张兰(1730~1781)字芳谷,号芝岩,清桐城(今属枞阳县连湖村)人,贡生。入都援例授中书科中书,外授江西吉安府莲花厅同知。丙子科乡试,任内监试,丁外艰,改授广西桂林府军盐厅同知,兼管宝桂铸钱局,摄全州知州,署柳州府知府,兼理通判事。张兰亦文亦武,任上曾不畏艰险,驰骋万里运饷,滇南、川北。著有多卷诗钞。徐璈在《桐舊集》中就收录了多首张兰的诗作。
张兰中年由京职补缺地方,他每任一处,都能把繁杂的政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深得朝廷赏识。由于他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到任之处,士民无不竞相称颂,口碑极佳。正当张兰仕途节节高升之际,因公正的审结一起忤制案,得罪了背景深厚的陈某,本已铁定的案子,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性情刚直的张兰,见官场如此黑暗,愤然辞官回乡,归休于旧宅。连湖本地,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柳州知府张兰,有关他的传奇故事,二百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口口相传,津津乐道。尤其是“宣庄大小棋盘老屋与拖船沟”的故事流传更广。
相传,张知府有三房夫人,析分连湖三个庄子。几房夫人各有所好,大房娶的是陕西直隶同州知州刘光碧的女儿,是个大家闺秀,居旧宅王庄,传说爱田;二房吴氏夫人秀外慧中,析居连湖姚家颈,传说爱财;第三房夫人李氏蕙心兰质,析居连湖宣庄,传说爱房。几房夫人都很贤惠,相互之间关系都处得相当融洽。知府看到这个大家庭如此和睦,从内心感激几位夫人识大体的付出。为满足夫人们的意愿,张知府为结发妻刘氏,在王庄购置了数顷良田;给二房夫人分得数量可观的银两;析居连湖宣庄的第三房夫人,本来在庄上有一栋宅子,但李氏夫人嫌不够高大,时不时的在知府面前说叨。这一年知府寿辰,朝廷按惯例,派人送来了一大笔银两做寿礼。知府做寿当然要风风光光,办了一百来桌酒席宴请宾客,大家推杯换盏非常热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知府陆续送走了客人。回头看见儿子们还在喝,意犹未尽的知府又坐下来多喝了几杯,李氏夫人趁老爷在兴致头上,又一次提及建房的事,知府当场应允,答应用朝廷送来的银子,在宣庄好好的盖一座楼宇。第二天一早,张知府就命人找来工匠,要求工匠按官制别院,三进制进行设计。隔日,工匠们就把画好的图纸,铺展在张知府面前。知府和家人们看过图纸,都感觉非常满意。房屋为穿枋回字形砖木结构,按照图纸材料要求,需要很多粗壮的大河木(杉木)及做门头和石鼓用的上等青石料,连城当地找不到这些材料,只有去外地采购。知府一边亲自督工修筑地基,一边遣人上江西选购木材,去广西搬运所需石料。历尽数月,工人们好不容易把工程所需的材料备齐,经长江水路,运到了枞阳上码头。张知府得知材料到了,非常高兴,亲自到码头迎接。过去连城湖的水道是从官埠桥开始,经印山→鳖个墩→獭猫地→木鱼槌转弯至竹家塘,入黄龙港,经黄龙桥流入长江。枞阳上码头运材料回连城宣庄,船只必须要经过黄龙桥进入连城湖,再到宣庄山脚,这是最方便的一条路。正常年份湖水都非常平缓,从长江进入连城湖的船只,可以从黄龙桥下自由通过,偏不巧,这年干旱,湖水和江水落差大,材料船到了黄龙桥就卡在那儿过不了,怎么办呢?走旱路十几船的材料既粗且大,没办法搬运。眼见工期将近。无可奈何的管家,只好回家把情况向老爷禀报,知府听完管家的禀报,开玩笑的跟管家说,"在连城,没有什么事可以难到我″,"没有我张兰办不成的事!″想我一个堂堂知府,定好的上梁日子,不能按期完成,岂不让人笑话?知府命仆人拿来纸笔,在纸上边思索边画,不一会就画好了。知府把画好的图纸递给管家,只见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沿连城湖大堤南面,一直延伸至宣庄山脚。管家一看图纸,就知道工程难度太大,黄龙桥距离宣庄可有六七里路啊!修这么长距离的河道,看了都让人心里发怵。管家正在犯难之际,知府说话了,你不要怕,大不了就是银子的事,你赶紧去多找些人,直接告诉民工,一担土三个铜钞,但必须给我争口气,一晚上修成。我要准时上梁!三个铜钞一担土的工钱相当高!消息一出,一下就有很多人跑来做工,他们按照知府画的图纸,应地制宜,挖的挖挑的挑,一夜之间真的修出了一条河道。船工们把运材料的官船划入新开的小河,这条河道与其说是河道,倒不如说是条大河沟,官船太高太大,因此没办法划桨,管家只好找来民工,用绳子拴在船头,用人工拖拽。船只被拖到接近山脚的一段,因水位落差太大,又一次搁浅不前。民工们智慧地把河沟分段,用水车往沟内注水。最终材料船才得以顺利通过。晌午时分,十几官船的材料终于全部运抵宣庄,知府非常高兴,从家里又拿出了些碎银赏给船工和开河沟的民工。一夜修成“拖船沟”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纷纷称赞张知府的胆识和魄力,通过这件事,张知府在南乡这一带的威信又大大提高了。这就是民间传说“拖船沟”故事的大致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