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在联
朝阳红红的脸是一枚晴朗的印章,在峰后舒缓地攀缘,铁船峰用一张古城堡的半边脸庞,迎接那金色的晨晕。曦光飞溅,把游守在峰顶的微云,染成橙黄、浅红折叠的鳞片。一艘巨大的船躯,从东南方向疾驰而来,半碧半殷的丛林如网,让它戛然而止,溅出一股深秋的清凉,扑面而来。船舱前的甲板上,显然是一个垂钓的平台,逆光而去,被它镂空的视线里,有姜公几千年岿然不功的坐姿。此刻,他正在垂钓朝暾从身后匆匆越过的影子,垂钓迎面蜕去梦境的望江台,垂钓这山中刚刚醒来的一朝秋色。
七家山水库的前身是白云岩景区内最大的天然水池--芥坳池,置身于峡谷,储存汇流,池深水清,冬暖夏凉。过盛的池水变成溪流,向山外潺潺而去,滋养山下的村民。听说,饮用此水的村民,长寿者彼彼皆是。现今,坝堤高筑,水容大增,吸引了附近和远道而来的游泳爱好者,前来浴体净心。春夏之时,从空中俯瞰,幽绿雅静,填充在铁障峰与铁船峰之间,为景区贴上了巨大的翡翠标签。
越往影壁的西侧,壁石的黛色渐浓,犹如铁色,也许是因为这,山峰便命为铁障峰。近观西侧铁障峰,明晰地看见,在它的中间,有一条百余米的内凹长廊,如一条前行的甬道,又似一条贴壁蜿蜒的长龙,或者就是一幅泼墨的长卷。倘若能沿着长廊贴壁走上一遭,那定是惊险而又刺激。
一只“神牛”正在默默畅饮峰下甘泉,有了铁障峰遮风挡雨的呵护,神牛心甘地化作巨石,守望在峰下的西南边角。神牛的如痴如醉,引来了灵猴的娇妒,它正扭转身子,背对神牛,正对南方,笑容可掬。怀抱中的幼崽,两腿并立,饱满的天堂吐出稚气,尖尖的鼻翼与睁圆的眼眸,定格了它远眺的方向。那一束束不知从何处而来的野草,栖居在它们脑壳上、肩体上,披着秋天的枯黄,把母子石猴饰成不折不扣的金丝猴。站在灵猴石的正东方向望去,同行的友人无不捧腹叫绝。这山中的灵气全洒在这猴石上。这对母子,硬是嬉闹出景区“石奇”之序,与库堤的钓鱼台,坐守成景区南门的门当。
秋的清凉还在披着薄薄的轻纱。阳光从七家山山脊上漫下来,树丛中已渗透了草木生命成熟或者转换的茫茫秋色,少了葱郁密布的山体,渐次露出更多的筋骨。喜欢踏山寻秋,除了爱上赤橙黄相间的富贵色泽,另一个理由便是探视山形、岩石、洞穴的毕现,特别是白云岩景区。 眼前数波如浪的山岩,正沿着一道山脊缓缓地涌向双峰寨。顺势望去,如苍龙伏地,蜿蜒而上,双尖峰恰如两只高昂的犄角。友人说,白云岩地区,相传有七龙盘踞,此为其一。 在伴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中,这里曾是东海之梢。沧海桑田,是人们发挥这般想象的素材依据。龙是吉祥祈福的依托,龙居深海,陆海相易之时,龙化成石、成岗的想象,是人们对生存的美好祈求。龙能呼风唤雨,使农耕人得到风调雨顺。生活在白云岩地域的先祖,对山中卧龙的想象,无疑是对美好生活的企盼。 从文友兼向导陈明华先生的节目预告中得知,这山中,与龙在一起生活的象生动物无数。在这个的“动物”世界里,大自然惊叹的造化付于人们一致默契的精彩想象,增添了峰、崖、岩、洞、石的神奇,既有情趣,又有文化内涵。 步入景区的东道入口,山石拼叠的石阶有一定的古道味。一级一步,虽然坡度不算太大,对于山外的探客也是不小的考验。在我们累得气喘如牛之时,突然,一只青灰色的鸟儿闪现在前面的石级上。一起惊讶,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青色的山斑鸠。这里的山斑鸠着实与我们常见的斑鸠色泽有些不同,青灰布局,颈项点缀着钴蓝色的色斑,煞是艳靓。也许是对白云青鸟的知晓和对它的渴见,大家崩紧的神经变成一阵嘘叹。青鸟是一种类似麻雀大小的青蓝色小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白云青鸟”有自己的主题故事,来到白云岩,若能见到青鸟,便是幸运儿。这山斑鸠与青鸟的一次几近撞衫,让众人的疲态不翼而飞了。大家的心都在敞开着,渴望能见到白云青鸟。倘若再遇上一次山斑鸠,我们也不会关闭兴致。 路遇“贡院科场”。贡生?献给皇帝的人才;贡院?为国取士的场所;科场?科举考场。这景点名称含文、古典,意味不浅。文化元素的锲入,除了景点本质所含的意象,一定还有命名者的苦心。山腰间,一截二三十米长的石窟,出现在标志牌指示的东北方向。走近细看,石屏在低首憨笑,向前伸展的额下,几十平方米的行廊可供来访者自如踱步。中间内凹的石壁上,十几个相差无几的石洞毗邻排列,形如椅背,每一个洞口都可以容下一人团身而坐。一洞一席,这山间还真是攻读的好地方。松影高悬,青藤缠壁,花草生情,风雨可避,求知者的心酸与艰辛,可以在此付之于飘散的云雾。谈笑间得知,这“贡院科场”之名,正是来源于同伴陈明华先生的灵感。山水与文化有着天然的不解之源,白云岩边的文化人总是用他们的才识与情感,让家乡的山水变得灵气飞动。 石之坚挺,往往会让人想到体健如石。撑腰石,就是人们向石祈愿健康的寄托。去钓鱼台的途中,有一巨石半悬于山路旁,数根枯萎的树枝被游人支撑在石与地面之间。如果有腰痛病患者,折一根与痛处等高的树枝,支撑在石缝合适的位置,痛疼就会消失。这是一种传说,实则是一种祈愿,更是寓情于石的表现。大家纷纷动起手来,寻找适合自己的枝条,把心中的愿望置于石间,这也是返璞归真似的取乐。当我们正要离开它的时候,突然发现,巨石伸出一只弯成如壶耳的胳膊,似乎在挽留游人。能与石勾肩搭背,拍出人石连理,这又是一趣。从石孔间光滑的留迹中,可见人们与石亲近永远是行不完的回环。一圈又一圈的热情,始终圈在这孔石圈里。 奇巧的是,在钓鱼台的前哨,横卧一块椭条形的孤石,状如飞舟。观音娘娘曾亲驾一舟来到此地,阻止了龙王浪淹七家山的念头,此石是观音御船的化身,人们爱称之为船石。姜公垂钓时,也跪坐此石。不知道当时是鱼跃龙门,还是姜公所钓之鱼悬空脱钩,一条神鱼在钓鱼台的东部山脊化为“吉鱼”石,谐音“鲫鱼”。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