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散文集《行走枞阳》后记

时间:2022-12-01 14:56:53

  章乐飞

  枞阳县文联、作协的负责同志有意向为我历年的拙文出本散文随笔集,真的诚惶诚恐,连句谢意的话都未曾说出,尽冒出一句:我的东西可上得了台面啰!是的,出书,是每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把文字架构成神圣精神宫殿的人都梦寐以求的念想。

  早些年,枞阳县文联、作协开展过多次“宜居枞阳”类征文大赛,其大赛主题都是书写时代特色、枞阳地域人文、“宜居枞阳”的美好风貌。旨在通过文化的形式展示枞阳生态之美、城镇乡村之美、历史文化底蕴之美、生活品质之美。我以我对枞阳肤浅的人文地理知识、浅薄的文学素养踊跃撰写,曾以散文《行走在枞阳的大地上》和《荻埠归帆何处寻》(原文名《荻埠寻帆》收录此集作了修改)参赛。承蒙评委厚爱,两篇散文都在两次中获奖。其实,这两篇散文在文学艺术性的表达上尚欠火候,只是在选材上独具匠心,以枞阳深厚的人文历史、故事传说为依托,从横向、纵向、全方位、多角度地视野展现枞阳大地在远古的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既是人类宜居之地,也是人文荟萃之地。阐述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期望人们了解它的过去,关注它的现在,展望它的未来。

  特别是在写作《荻埠归帆何处寻》一文时,我查阅相关资料、典籍,对家乡、对枞阳又有了全新的认识。荻埠,即是现在的枞阳县老洲镇老洲老街处的江边,俗语称:老洲头。此处是明代或明代以前就有的古街、古渡口,曾是明代入选的老桐城八景之一,曰:“荻埠归帆”。这里距我的老家近在咫尺,时常从它身边走过。一直认为家乡是最寻常的水网沙洲地域,是人文地理发育很晚的长江水冲积的沙洲河套地带。从来没有看出它与别处的异样来,看不出一丝明朝或明朝以前即滋生人类文明的点滴痕迹。我在作此文时,又独往老洲头几次,在村庄里穿梭,在江滩上漫步,在老街处溜达。生出此文的结尾语言:“从乡村大爷眉飞色舞的神态和自信自傲的言谈中我似乎窥见到了历史深处桐城文派在清三百年独树一帜的源头活水;窥见到了桐城文派先祖在老桐城大地上奔波讲学的挺立身躯;听到了乡村学堂‘沙对水,火对灰,雨雪对风雷’的吟诵;听到了沙洲上山歌对唱、纤夫喊号、黄梅戏音的枞阳腔调。长江孕育的沙洲,长江水也能淹没甚至于也能肢解的沙洲,但它肢解不了在沙洲上茁壮成长的乡风民俗、乡邦文化。 ”

  老洲老街深厚的地域人文历史虽然只是枞阳人文历史的一个部分,是皖江文化历史的冰山一角,但从这时起,我似乎走进了枞阳村落远古时期牧渔农耕的文明隧道,走进了枞阳古镇商旅贸易的繁荣港口,走进了明清时期遍及街口村口的私塾学堂。从此,对枞阳的历史渊源有兴趣,对支撑枞阳这方天地的先人有兴趣,对枞阳的山岳河流有兴趣,对枞阳的古镇村落有兴趣,对枞阳的地名物名有兴趣……也是从这时开始,我即试图用我稚嫩的笔对它进行梳理,作文化文学上的解读。

  虾溪,是枞阳东部地区古老的湖畔小街、水运码头,也有三、五百年历史。如今,失去交通区位优势,喧哗不在,沦落为静悄悄的村落了。但老街蕴藏的故事、传说总是在梦里回旋,搅得得人不得入眠。唯有记录,方可安心。

  《虾溪》一文在博客上贴出后,有位先生留言:“多年前,读过你描写荻埠归帆的文章,很受感动。那里是我的出生地,每此回家,都要在老街里走走,在古渡口看看,触摸这里曾经的繁华与凄凉。今读此文,又牵动我的乡愁来。虾溪的山岗上是埋葬我祖宗骨质的地方,这两地都是我生命里最不能忘怀的。一直有想去虾溪一趟的愿望,想去寻觅祖辈的窝,去拜谒我未曾谋面的先人……读了先生的佳作,我有一种今天就要去虾溪的冲动……我真的要去一趟虾溪了。 ”后来加了微信,彼此有了了解。这位先生名:周荣耀,老家在枞阳老洲镇,现定居江苏南京,大我几岁,算是兄长。他一直鼓励我坚持写下去。他说,挖掘枞阳人文历史、传说掌故、民风民俗、饮食文化,让人们了解枞阳,更熟悉家乡。从家乡走出处的枞阳人,更喜欢读这样的文字,读起来温暖,读起来亲切。后来方知,先生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有多部小说出版。大概是去年初春吧,周先生在微信上告诉我,他回老家一趟,与朋友结伴游览枞阳山水,计划在枞阳县城住一夜,到时与我联系,给我带来几本书。事不凑巧,那几天,为家庭琐事在铜陵、池州两地穿梭。当我匆匆赶回枞阳与先生见面,先生回宁的车子已经起动了。捧着先生赠送的著作,分明看见远方游子牵挂家乡的眼眸,关注家乡的眼神。很是遗憾,没能挽留住朋友,邀请他到县城的莲花湖公园、旗山公园走走,到老街上码头去看看,感受枞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

  选录这本集子的文章,大多在报纸上没有发表过,只是在微信上贴出。生怕自己的文字不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欢悦,还浪费了读者的宝贵时间。看到很多读者的留言,既感动也很受启发。其留言的思想性及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很高。既流露出热爱家乡、关注家乡的拳拳之心,也提出了家乡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接地气、接民俗、接民心的美好心声。《枞阳村庄——史家湾》(收录后修改为《历史的村庄——史家湾》)一文在《铜陵社科苑》公众号刊登,有读者就说:史家湾既寻常又不寻常,在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的今天,若能抓住寻常村庄中不寻常的精神内核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其村庄的外观外貌就不会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这样就更能展示枞阳独特的农耕历史的文化底蕴、乡村人文历史的魅力。是的,史家湾是枞阳村庄的一个缩影。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局里,一个不足百户的史姓村落,走出几十个出国留洋的学子,且在中国革命和科学兴国的历史格局中,都有所建树。这不能不说是奇迹,是枞阳这方土地的神奇。如若从倡导枞阳乡村旅游的角度看,本集搜集的文章对枞阳山水文化、古镇文化、村落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都有部分展现,也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考。意欲从文化文学的角度解读枞阳山水的神奇,让更多的人了解枞阳,关注我们脚下的这方热土。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一孔之见,很难做好,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的。

  笔者木讷,不善言辞,虚词应用更不娴熟。写作虽有十多年的时间,多属闭门造车,随性而为,故进步不大。与知名作家、县作协主席谢思求先生相识虽久,但相交甚少。近与谢先生偶有几次面叙,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之收获、茅塞顿开之感悟。此书的诸多文章谢先生都提出了很多建议,修改后虽不近完美,但与他有关文化、文学的话题对今后的文学创作理当受益,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在写作此书时,许忠奎、陈实、闻格、丁立新、余树华诸同学,文友章宝贵君积极陪同我驱车实地采风,览遍枞阳的山山水水、老街村落,在此也深表谢意。

  泥土是人的胞衣,村庄是人的摇篮。如何呵护与牵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思。权且放下,用心读书,再整装待发。

  是为后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