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旗山公园·亭趣(三)

时间:2022-12-09 10:55:13

  旗山公园内的一切景点都是依据其山脉的走向来布置的,这条山脉,宛如一条长龙,起起伏伏,曲折舞动,一路由东北向西南,到了长江边才突然昂起峥嵘的龙头,成为旗山山脉的主峰。沿着山脉的腰间,是一条长约两三公里的环形游览主道,由此可以到达任何一处景点——包括亭子。

孟实亭就在距离主道不远的地方。不过,从主道的角度看,在旗山欣赏任何一处亭子,除了一两座就在道旁之外,大都要攀爬一段陡峭的大理石阶梯,游人低头曲体登阶的模样,似乎有朝圣的虔诚和膜拜。——这就对了,旗山所有的亭子都不只是座自然的建筑物,而是枞阳人文历史的符号,是枞阳千百年来厚重文化纵横演绎的坐标,尊重文化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谁能不对她们肃然起敬?谁能不对她们“高山仰止”?

  

唯独这孟实亭不同,观赏她,从主道去,不仅不需要攀爬,倒反而要下几级台阶,在旗山山脉第二道波峰的南边,我们很轻易的低身下去,就到了孟实亭的身旁,有种回家的感觉。
这亭子看起来与旗山大多数亭子没多大的区别,普通得很,仍是四角四柱,木质灰瓦,尖顶翘檐。在我看来,她甚至比其他的亭子还要普通,因为她没有一点装饰,雕花刻镂不用说,就是一点彩漆也没有,直柱横梁,全是直线式。——孟实亭建在这样一个地方,加之这样的结构,不仅极普通,甚至还有几分谦卑,因为游人观赏她不需要攀爬和仰视。但人世间,最普通的甚至是卑微的往往是最伟大最崇高的。

  

从亭的名字看,显然是为了纪念一个人,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孟实”是朱先生的笔名,他终身从教,是个普通的教师,虽然也做过学校里什么“长”之类,那都是敷衍的。真正的是笔耕不辍,教授不辍。他一生去过的地方,如果列出来,那是一段长长的文字;他一生所写的著作,如果堆叠起来,足以超过其身高许多;他一生创立的美学理论,如果说影响,不只是世界影响的而是影响世界。孟实亭不在于她建得如何,也不在于她处于什么地位,而在于她所纪念的人是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亭子里唯一不普通的是那一副亭联:清光不辨水与月,落笔更如锥画沙。首先,这是孟实先生自撰联,而且是他的手迹。从毛笔用笔看,圆润自然,含而不露,有一种内在的笔力和精气神。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从联语的内容看,她代表了先生重要的美学思想。“水”与“月”是艺术中常见的意象,而对联又妙在“不辨”两字上:月色朦胧,清光如雾,水何澹澹,似有似无,谁能分辨得清?妙,但不可言,不能言。而此时,要表现水月清光之美的人,也只能“落笔”无痕,如锥画沙上了。
于是想到朱先生的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拿美术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加含蓄;与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就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原来亭子上的这副对联,正体现了朱先生的这样的美学观点的,“水月清光”就是一种无言之美,“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原来此处是:别有清光水与月,此时“不辨”胜清明。

  

坐在孟实亭里,像是坐在家里的门户槛上,自然亲切,温暖幸福。纵目向南,天际长江,忽隐忽现,茫茫不辨。天际与亭子之间,一片辽远的苍茫,云笼雾披,“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亭子左边的一脉低山,那是“走马岭”,松绿郁郁欲滴;右边也是低低的山岗,如长长的手臂,与左边的“走马岭”一起,形成左右环抱的双手,像是护住亭子,又像是深情的拥抱。大自然用她的“无言”表达着对世间最崇高者的景仰。

  

此时,亭子不远处的主道上,一对恋人正手牵着手,无言的走过来,这又是一幅“清光不辨”的美的画面。顿时又想起《无言之美》中作者引用的英国诗人布莱克的《爱之秘》:
切莫告诉你的爱情,
爱情是永远不可告诉的,
因为她像微风一样,
不做声不做气的吹着。

  

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又告诉,
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了爱人,
打着寒颤耸头发地告诉,
然而她终于离我去了。
她离我去了,
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
不做声不做气地,
只微叹一声,
便把她带走了。

  

孟实亭是一部无言的著作,也是表面普通甚至谦卑而实际上崇高伟大的丰碑!不禁高唱:

  古枞泰岳寻何处,簇拥万山朝岱鳌;

  水月清光传丽句,斯人美学耸峰高。

 (许书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