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对枞阳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让全县大小圩口除永登圩外溃破无遗,绝大部分农田俱沉泽国。洪水过后,县委、县政府及时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经过一个冬春的艰苦奋斗,基本走出了困境,医治了洪灾创伤,恢复了生产,重建了家园。
一、洪水肆虐灾害频频
1954年夏季,长江流域连降暴雨,导致长江枞阳段水位居高不下,且来势凶猛。据水文资料记载,1954年5月13日,枞阳县桂家坝江段水位12.74米,超过设防水位0.68米。21日江堤全部上水,最高处水位距堤顶1.3米左右,低处仅1.1米,超出历史同期水位,距历史最高水位仅差0.4米,距1949年溃堤水位仅差0.21米。但雨势有增无减,23日9时至24日下午5时,共降雨122.2毫米。6月6日,江水上涨到14.21米,仅比警戒水位低0.29米。7月2日,江水涨到16.84米,超危险水位1.34米,即超出了江堤防洪能力。当日下午1时30分,永久圩(老洲区下圩乡)林八沟沙包堤段(1951年新建,沙质土,堤脚处有方岩),因承受不住江潮的强大压力而崩裂,瞬间决堤长达100余米,江潮倾泻奔腾而入。江堤溃破仅4天,圩内水位猛涨5米多,与永久圩水系相联的大小圩83口,均相继漫没和溃决。7月6日,白荡湖西牮埂漫决,永赖圩随之遭殃。至此,沿江中下圩区一片汪洋。
特大洪水给枞阳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全县174个乡,田地全部被淹没的有90个,占总数的77%,被淹田地403957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7.18%,其中348147亩遭毁灭性灾害;受灾人口183452人,死亡34人,重伤16人;倒塌房屋145470间,其中校舍19000余间。县政府所在地汤沟镇水深2米,县委、县政府被迫迁至义津镇办公。据年末统计,全县因灾减产粮食1.5393亿斤,油料作物减产63万斤,经济作物减产187万斤,总计年减产占全年预期产量的58.72%。大部分生产农具被洪水冲走冲光。洪水造成10多万人无家可归。
二、抗洪救灾全力以赴
为防洪保堤,早在桂家坝水位超过设防水位0.68米即12.74米时,县委就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并把防汛保堤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组织大批干部,募集防汛物资,全县民工上堤严阵以待。县、区、乡干部和水利技术人员搭配,分工、分段把守,最高日上堤民工达6万人之多。长江大堤溃决后,县委、县政府迅速把防汛工作重心转向永登、永赖两个圩口,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当时已处在危险中的白荡湖西牮埂,确保永赖圩即破罡区3万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7月6日,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下,白荡湖西牮埂溃决,全县4大圩口,仅存永登圩。面对严峻的洪涝形势,县委、县政府决心在保护最后一个圩口的堤防方面,不惜举全县之力一博,提出“水涨堤高”“保堤如保命”的口号。
永登圩上至下枞阳,下至石矶头永安闸,防汛堤段12.1公里。为确保堤防,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将该堤段分为5段,每段由1名县级干部包干负责。参加防汛的干部286人,日上堤抢险民工数万人,组成打桩队、抢险队、摸水队87个,参加抢险船只327只,专职抢险员8799人。在防汛过程中,先后抢险49处,堵漏375个,下外障55处,打桩34处,做养水盆159个、养水桶7个,筑子埂12010米,计完成土方18.66万方。经过近1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保住了大堤,保住了圩内2万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年终,堤内除部分农田因雨量过大造成内涝被淹外,其余10690亩水稻均获丰收。枞阳人民在永登圩的防汛抗洪事迹,《人民日报》《皖北日报》曾多次报道,称永登圩为“英雄圩”,圩区老百姓也对党的强有力的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只有共产党才舍得花本钱为老百姓办实事。
江堤溃破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开展了对灾民的安置和生产救济工作,明确提出,不能因灾饿死、冻死一个人,要求各级都要认真做好灾害善后,并为此积极稳妥地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转移灾民,避免灾民外流,导致二次伤害。期间,先后有序有目的地向县内外转移灾民39353户173590人;二是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并及时向灾民供应口粮。到当年12月底止,向全县灾民共发放口粮救济款76亿元,开荒补助款19亿元,房屋补助款28亿元,寒衣补助款9.8325亿元,累计132.8325亿元。发放救济棉衣27252件,棉被3119床。在口粮供应方面,为方便灾民,县有关部门在沿江的红杨树、营房路、老洲头、王家套、桂家坝、殷家沟、白荡闸等地增设临时供应点,分段供应,对仍留在圩内的灾民,用船沿村流动供给,防止脱销,影响灾民生活。同时,还有计划地供应灾民诸如油、盐之类的其它生活必需品。
三、生产自救重建家园
江水全部退去后,县委、县政府及时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号召外流灾民迅速返乡;二是组织灾民开展生产自救;三是堵口复堤兴修水利。
1、转移和劝返外流灾民
江堤溃决后,灾区有计划地转移灾民173590人。通过号召,截止1955年1月,返乡灾民166316人,占转移灾民的96%,余者除少数在外乡永久定居外,之后也都相继返乡。
2、生产自救
在生产自救方面,县委提出的总体方针是:“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政府给予必要扶持。”根据“自救”方针,灾区迅速开展了一场全方位、大力度的生产救灾运动。在农业生产方面:一是开荒。按照地委指示,县政府除号召在本地开荒增收外,还在受灾严重的老洲、汤沟、破罡、陈洲4个区,抽调劳力3500个,到贵池、青阳开荒种粮。据
统计,其开荒收入折合原粮366928公斤;二是安排补种和复种晚秋作物。据统计,先后共完成99965亩的补种和复种任务,实现总产1611307公斤;三是组织灾民种菜,收入折合原粮47902公斤。在副业生产方面:累计创收147.98亿元,其中捕鱼750万斤,实现收人75亿元;打柴2030万斤,实现收人10.3亿元;打芦20万个,实现收人4亿元;手工业收人3.6亿元;运输业收入1.2亿元;江堤兴修以工代赈收人52亿元;打猎3万斤,实现收人6000万元;洗鱼腌鱼200万斤,实现收人8000万元;绩麻织网收人4800万元。另外,通过号召非灾民捐资2亿元,通过“亲帮亲”号召,实现借款1亿元,动员灾区妇女、小孩,通过挖野菜、葛根等寻找替代食品,折合原粮48000公斤。以上通过“生产自救”创造的收入折合大米1777.2058万斤,加上政府先后下拨救济粮3013.0892万斤,总计4790.2950万斤,保证了灾民安全度荒。
洪涝灾害导致灾区145470间房屋倒塌,当年越冬急需恢复民宅71541间。截止12月8日,通过多途径完成49985间的重建任务,占急需建设的70%。为恢复校园,让因灾失学的27000名学生早日返校,县政府拨专款15亿元,帮助29所小学重建校舍340间。同时,灾区不少群众,为自己子女能早日上学,积极献工献料,支援校舍建设,非灾区师生也纷纷伸出援手。到12月底,灾区先后有348所学校584个班开学,22298名学生走进课堂。1955年,县财政再次拨款16.7亿元,新建小学9所,扩建3所,维修12所,使得尚未返校的4700余名学生,也走进了课堂。在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下,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截止1955年3月,灾区待建的民宅建设任务,也相继完成。
3、堵口复堤兴修水利
灾后,县委、县政府在抓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同时,也把江堤堵口和兴修复堤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县境江堤全长74.5公里,内湖堤全长50多公里,江堤堵口复堤和内湖圩口培修复堤共需土方700多万方,圩田沙压需抛沙除淤17.32万方,兴修任务重、困难多。为顺利完成任务,县成立了以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县水利兴修总队部,下设秘书、工程、财务、供销、卫生、监察6个科室,抽调机关干部58名专职办公,组织上堤大队12个、中队131个。总队于12月初,将堵口兴修复堤任务按区分段落实,12月上旬民工上堤,中旬清基排水结束,下旬开始挑土上堤,日上民工3万多人。据统计,1954年冬和1955年春,江堤堵口复堤共完成土方320万方,内圩培修复堤75处,共完成土方240万方,同时,抛除圩田淤沙17万方。至此,江堤堵口复堤和内圩培修复堤任务基本完成。经过兴修,内圩堤一般提高了3米左右,防洪标准达5年一遇;长江大堤高5米左右,超过1954年洪水水位2.5米,顶宽8米,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
天若无情人有情。1954年的特大洪水灾害,虽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在党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灾区没有因灾饿死、冻死一个人,也没有出现大的疫情。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通过艰苦奋斗,终于战胜了困难,恢复了生产,医治了洪涝创伤,重建了家园。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