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寻找枞阳小城的旧时光

时间:2023-01-31 16:38:19

  陈育宁

  一条长长的河,从菜子湖走来。流经枞阳小城,称枞阳长河。

  长河岸边,有古老的街巷——上码头。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史书的文字里,农耕时代,陆路交通落后,水运码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渡口星罗棋布。上码头老街旧时商贾云集,繁忙热闹。深深的小巷,青石铺成的长路。青砖灰瓦,大木门小木格子窗,曾经的市井深处,烟火人家。

  枞阳小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清时期便人才辈出,上码头曾是枞阳文化起源之一的讲学会馆所在地,对桐城派有深远影响。

  以前的上码头,老街一带商铺林立,人流涌动。棉百商店、开水房、东风旅社,照相馆留下我们青春身影。十字街口的百货公司,是最大品类最齐全的购物公司。但物资匮乏的年代,布料衣服需要品票供应,一些稀缺商品很难买到。

  照相馆后面的国营印刷厂印象深刻。我有位叫大明的儿时玩伴,十几岁便在印刷厂工作,曾亲眼见过辛苦的手工铅字排版。大明不用眼睛找字,对每个字的位置牢记于心,右手熟练准确无误地,将一个个铅字模,从一人多高的字架上信手摸来,码进左手托盘中,码一行用铅条隔开。看着瘦小的大明双手捧起码好的一列沉重的铅字,稳稳当当放入钢盘,惊讶又佩服。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高中毕业留城,招工到位于上码头小巷内的集体企业牙刷厂。牙刷厂隶属县二轻工业,前身是竹器社,几位老工人虽没什么文化,但他们有一手竹器手艺。曾见老师傅们闲时将旧机器上链条螺丝拆下,连接竹片做成舒适凉爽的竹躺椅。随着有文化的年轻人陆续到来,几位上海大城市下放知青的到来,给小牙刷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我进厂时,各种保健牙刷已形成规模,注塑、抛光、钻花、栽毛、整理包装等车间分布厂区。其中刷柄雕刻花鸟图案的有机玻璃牙刷,雅致美观,受消费者喜爱。

  厂房距河岸几十步远,每年汛期,洪水如猛兽汹涌而来,生产受影响。一九八三年特大洪水,与师傅们趟水冒雨将重要机器零配件搬至凤凰山高处的水电局,腿上曾被利剪刺伤。宿舍内水深过膝,桌凳床全泡水里。八六年,省水利厅建设厅支持,沿河兴建了一堵护城墙,将长河与城区隔开,基本保证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安全,解决了汛期急,搬家愁的难题。

  八十年代,厂领导独具慧眼,走出去,与武汉长江牙刷厂横向联营,生产的大桥牌牙刷出口东南亚等国家,曾创外汇一百多万美元。再后来大学生也来了。技术人员努力创优,创建出自己的“雅致”品牌,注册了商标,更厂名为“塑料二厂”,以生产牙刷为主,兼做肥皂盒等塑料产品,职工从几十人发展到四百多人。“雅致”牌磨毛牙刷质量过硬,被评为省优产品。扩大规模后的新生产线,厂址迁至下枞阳向阳经济开发区。于九三年竣工投产,我们自此离开了上码头。

  我是个念旧的人,对旧物总难以舍弃。走时,带走宿舍内的小桌子。请木工师傅将被水泡烂的四只桌脚齐刷刷锯掉,给桌面注入新元素,贴上光滑的三合板,三面围成揉面擀皮包饺子的好案板。下岗后,曾一度成为我自食其力的劳动工具。几十年过去,它依旧低姿态立于我家客厅一角充当配角。看到它,我常想起深巷道里低矮潮湿的平房,工作之余,一只收音机一本书,坐在窗前自学日语的悠闲惬意时光。

  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在枞阳长河岸边上码头度过。

  时光流逝人亦老,上码头,有令我回味难忘的“雅致”圣地。

  二零二一年新春的一个午后,阳光正好。独自一人,再次走进上码头幽静的古巷,踏上熟悉的石板路,寻觅旧时光的痕迹。

  破败的房屋,残缺的街道,眼前废墟荒芜一片。多数民居拆除房倒人去。有的房屋拆了一半,斑驳的墙上长满绿苔;有的墙上写了“保”字,据说政府已规划将一部分老屋保留下来,修旧如旧。小巷内没了往日的热闹,人影寥寥。只有脚下的麻石条在向人们诉说它昔日的繁忙。

  蔚蓝的天空下,温暖的阳光照着空旷的巷道。“银洲路17号”,牙刷厂红厂房还在,厂区内已拆得面目全非,左边楼房一楼曾经的仓库、钻花车间门窗紧闭,二楼三楼有衣服晾着,住着什么人不得而知。再见不到当年的生产场景,听不见当年的机器轰鸣。

  站在破旧的厂房门口,发呆,怅然......

  继续往前五十米左右,石板路尽头便到了河边,从前的枞南渡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乘轮渡过梅林闸,飞鹅头乘汽车到安庆。据老人们说,旧时河边一片芦苇荡,这一带打芦席的多经常引发火灾,曾得名叫红砂洲。每当夏秋之夜,晚风一吹,苇叶随风送响,倚窗静听,似在淅淅沥沥下雨。“枞川夜雨”——枞阳八景之一,因此得名。

  终于遇见一位老姐妹,古巷有她家祖屋,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旧式江南特色古民居,两进房院层次。上世纪兄妹三同住老屋不分家,和睦人家。因年久失修,夫妻俩将屋顶小灰瓦换成红片瓦,粉刷了墙壁,屋梁阁楼仍是旧时模式,角角落落填满岁月的尘埃。两进之间有桂花树,夫妻俩守在老屋里,守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河水......

  偌大的堂屋中,闲坐闲聊,同忆旧人旧事,共叙现今好日子。清风自长河那边吹来,我仿佛感受到旧时光的味道。

  古巷路路通。出老友家左拐进另一巷道,来到老人民银行。八十年代初母亲调任上码头银行工作,银行后面靠山的平房是我曾经的家。八四年,儿子在这里出生。前面红房子进去,十几级台阶,圆形营业厅门楼、伸缩式拉闸大铁门,红砖墙,门楼上方“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仍清晰可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可是最豪华气派的建筑,内心期望能保存下来,留下岁月的痕迹。“立新”并非一定要“破旧”,保留一些传统旧建筑,点缀现代建筑其间,赋予城市以新的内涵——历史文脉中注入新生命。期待上码头在不久的将来,以一个富有地方特色古镇的崭新面貌重新出现。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