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原乡情更切

时间:2023-05-26 15:08:09

  胡笑兰

  那一天,风和日丽。回乡省亲的我,携带自己的散文集,来到枞阳“其居园”,一践前约。我亲手将四十余本《拾花记》,交到盆景师毛武远先生的手里。文集于2021年10月,一经“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得到毛武远先生的关注。所购之书,毛先生表示除了自己读和收藏,还会送给朋友。尽管书已于去年底抵达老家,我满可以托人转交。但我想,我必须亲手交给他,也应该这样做,以表达自己的尊重之心。

  文集大多以自己的原乡为蓝本的,《拾花记》也是。我的原乡是一个小镇,小镇有窑街,单听这名字就知道她是干什么的。对于写作者来说,童年是一个富矿,拥有丰饶的童年,敏感细腻的心思,也是一个写作者必备的素质。对写作如生俱来的热爱或者天赋又给她递上一支灵动的笔,她就能把一切都写得那么细腻真实,自带思想,仿佛读者可以触摸。

  多年后,我走过我成长的那座窑街,目睹了街上事物、房所植物的衰颓,人的流失,一片冷寂荒芜,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热闹过。我唯恐失去对于过去的记忆。我有必要努力保存那种记忆,书写那里有过什么,找回人们曾经的生活,在那里找到各自的身形,凭此认知自我的那些光景与故事。

  写物,是乡土人文与自然的书写;写人事,是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底色。我写家乡风物,非遗文化;写父亲跨世纪的生活经历与命运;写母亲的贤良淑德;写生活相依的姐妹深情;写家族深圳奋斗史;读书紮记、深圳足音以及岭南文化诸多元素等等。人间人情冷暖,大自然的风物情状,在散文集里自由开花。

  这些散文笔墨大部分并不是平铺直叙。读着,有如在深宅大院里穿行,前庭后庭,有三四折,回回折折中给人有曲径通幽之感,做到起伏而有致,读来在平静里像雨后的漫步,舒缓清新,在曲折里,让读者的情感沿着文章的起伏而起伏。在我看来,散文的表现手法又不止于这些,文章要有缝隙,有文字、思维的跳跃,富有跌宕起伏之感。这就唤起读的兴致,是为架构之美。

  正如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永健所言:我一边读一边搜寻枞阳地图,原来它是桐城派的渊薮,吴汝伦、朱光潜的故里,这本《拾花记》引吴汝伦描写家乡山水地貌文字,精钢百炼,字字珠圆,家乡的人事,风物又有了出去如佐证。这本散文集以文字的精美优雅胜,以桐城文章贯用的谋篇布白胜,以非虚构胜虚构胜,作者自道读《红楼梦》感受,认为鲁迅“为说真实,故脱俗套”的评价恰如其分。写故乡枞阳奇山顽石、窑厂故事、父母姊妹、发小村邻、初恋经历、深圳风物、旅次所见等等,皆十分注重细节、细微的刻写表现,篇幅有长有短,短者千言,大多四五千字,有些篇升已长达万言。人物情节自在其间,非虚构而有凌空蹈虚的氛围和趣向。《拾花记》中的《天峰禅心》《我的商人父亲》《陶韵》《能不忆江南》《相思渡口》《仰望河流》等等,所叙皆为真人实事,由于作者有意“以花映照”,转化提升,就变成了浪漫写实主义、唯美写实主义,恰如作者所言:万物有情,皆有灵性,作者的睿智与视角是会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愉悦和益处的。作者将这些生活中的细节、琐事灵性化生命化之后,每一个字词好像就活了起来,这与天生艺术感通才能和读书阅历的磨炼都有关联。读着《拾花记》,我就好像回到了安徽,回到童年、少年时代。《能不忆江南》里那个会儿,有我们那个时代很多乡下青年的影子。他读书勤奋终未考上学校,无何终会有些悒悒,所幸生于中华盛世。这些同伴现在都是生活安好,虽然不无缺憾,人生哪有持久的月圆?生活就是这个样子,需要我们积极地移情和静观。做一个冷眼旁观者,世界清凉无趣。当我们拈花微笑,青山邀语,顽石点灯。

  也许同为陶瓷人的后代,同得江南厚土滋养,同沐江南水泽之恩,还因毛武远先生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作为晚辈的后生青年,他从《拾花记》里看到了他的乡亲,他的爷爷辈,他的父辈,乃至他自己的影子。那时景,那时物,无一不让他感到亲切。《拾花记》才能真正的走进他的内心。我坚信,艺术是相通的。走进他的园林,无数的盆景,织就艺术的长廊。花木繁多,姿势万千,极富艺术氛围。任何的成绩,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有刻勤刻苦,有磨励图治,更重要的是,有一颗七窍玲珑心,艺术的灵秀之心。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