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黎
1995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机关共产党员名册上,最年长者:85岁,刘一村。
一个德高望重的名字。一个文韬武略的名字。一个富有诗蕴的名字。一个载誉历史的名字。
新四军苏北抗日的戎马秀才。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北的帷幄要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创业先驱。
转战南北半世纪,历尽沧桑赤子心!
笔者奉命征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料选辑》丛书,追踪索源,亟须采访原兵团副政委、原兵团顾问组第一任组长刘一村。95仲夏见刘老夫妇庭院闲步,便迎面恭请安好,说明来意。一村老人谦和沉静,只说“我一生平凡,实无可写”。笔者执意以求,刘老夫妇甚感盛情难却,便约好每日上午在刘老府上“聊天”。
次日,笔者便登门造访。这位“三八”式老干部,客厅极为简朴:四壁空阔,旧沙发,小茶几,木质损露的写字台……刘老不高不胖,双耳重垂,仍步履稳健,目光炯炯。笔者诚表来意,老人额角寿斑微微漾起,细长嘴角高高上翘:“你来问,我来答。”出言亲切利落,态度谦和平易。
于是,笔者与这位85岁的老人打开话匣,居然聊得十分投机。刘老记忆惊人,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用词准确凝炼,且出语惊人,竟日日忆叙不倦。一幅幅历史画面,便在眼前徐徐展开。这里奉献给读者的,只是刘老在皖东一一苏北抗日疆场的峥嵘岁月。
投身抗日
1937年8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洛川会议制定了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9月,国共再度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0月,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938年,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云集皖南岩寺,四支队东进皖中舒城、桐城、庐江、无为。抗日峰火尽染枞阳。
出身于安徽枞阳一个佃农家庭的刘一村,毅然告别父老乡亲,结伴20多人,步行5天,于1938年10月9日来到舒城新四军司令部报名参军。因他读过私塾,被作为文化骨干分到“战地服务团”。
“服务团”在敌后迁回辗转,四处张贴标语,召开演讲大会,搭台演戏,组织农民抗日协会,行动迅速,食宿无定。大年三十夜里,驻合肥的日寇突袭“服务团”驻地梁园镇。部队迅速转移,在寒风雨雪中急行一夜,深身透湿,饥寒交加。凌晨行至一小村庄,战士们一字排开,悄声站在农舍屋檐下,一个个冻得索索发抖。村民晨起出户,深为感动,纷纷把子弟兵请入家中,共度春节。
1939年7月,刘一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结缘党报
1939年,中共中央确定了新四军的战略方针:向南巩固,向东进攻,向北发展。新四军的敌后游击战略迅速展开。5月,军长叶挺过江组织了江北指挥部,成立前委,增编了五、六支队及鄂豫支队。9月,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从河南确山竹沟镇移驻皖东。不久,与鄂豫皖边区党委郑位三、彭康及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张云、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参谋长赖传珠等会合,陈毅任指挥。
刘少奇决定办中原局机关报,以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名义公开出版,定名《抗敌报(江北版)》。他面召王阑西,让王与自己的秘书刘彬联系,尽快出报。没条件铅印,就用油印,办三日刊,四开四版。1939年11月,《抗敌报(江北版)》)在皖东定远县藕塘镇附近一个村庄出版了。小报很快四处散发,张贴于街头巷尾,许多人围拢观看,大声读念,影响甚广。
报上工整遒劲的字体,出自两名新四军战士之手,其一便是刘一村。
一个月前,刘一村尚在新四军“政工大队”任文书。他知文善墨,忠实可靠,极富责任心,报社主任王阑西选调了他,派他和另一名叫方言(后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高级编辑)的同志专司刻钢板和手工油印的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心存异念,不断制造磨擦,克扣粮饷,不发物资弹药,加之又遇荒年,新四军处境极端艰苦。报社千方百计凑来的钢板、蜡纸、油墨、滚子质量很差,刻印成了一大难关。每期报印2000多份,一张蜡纸印不到份数就破损,须反复刻写。刘一村和方每周要刻兰十张蜡纸,手工油印两期报4000余份。他俩通宵达旦埋头伏案,终日手上油墨不干。部队吃的是发霉的玉米面和野菜,有时只吃黄豆当饭。过度劳累和严重营养不良,使刘一村极度消瘦,体重不足45公斤,双手指甲全是灰色,常头晕目眩,但他仍雷厉风行完成任务。
1940年2月,报社随中原局、江北指挥部向津浦路东转移,2月下旬一天傍晚,部队集合出发。鬼子盘踞津浦铁路沿线,我部在日寇鼻子底下秘密行军,一路小跑,在泥泞坎坷的水田、沼泽、土埂上摔跤无数,终于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一夜行军60余公里,到达新四军五支队抗日游击根据地半塔集,驻足大田营。新四军五支队鼎力相助,《抗敌报(江北版)》从5月起改为铅印,发行增至5000份。
一份份报纸,传递着党中央、中原局以及军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的声音,报道着抗战新闻和战果:党中央根据新四军“向南现固、向东进攻、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决定把苏北作为我军战略突击方向,新四军游击队武装力量日渐壮大,日寇铁路交通不断遭到破坏;陈毅渡江北上,与国民党中间势力“苏鲁皖游击总指挥部”指挥李明扬建立了统战关系,并以卓越的政治、军事、文学才气得苏北国民党元老韩紫石、杨芷江、张功任等的信任;1940年7月,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粟裕分别任正副司令员,率军东进,占领黄桥,歼灭顽敌2000余人;10月,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省长韩德勤进攻黄桥新四军,陈毅、粟裕精心组织战役,联络开明人韩紫石等,争取了驻守泰州、姜堰等地的李明扬部保持中立,然后集中主力予来犯者迎头痛击,歼灭韩部一万一千余人,黄桥战役大获全胜;新四军陈毅部与千里南下的路军黄克诚部第五纵队在盐阜地区胜利会师,华中华东两大战区连成一片;中共中央决定,中原局改为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八路军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在盐城成立,叶挺任总指挥,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陈毅任副总指挥代总指挥,张云逸任总参谋长,赖传珠任副总参谋长……
1940年10月下旬,刘少奇率抗大五分校、原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部分工作人员及《抗敌报》报社进盐城,创办华中局机关报《江淮日报》。这是当时继延安《延安日报》、重庆《新华日报》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公开出版发行的第三份大型对开日报。刘少奇亲自题写刊头,并化名“胡服”兼任报社社长。陈毅亲自拟写发刊词。王阑西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刘一村任发行科科长。
1941年1月7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江淮日报》及时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及事变真相,于1月20日刊登了陈毅将军《论皖南事变及新四军的态度》一文,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月28日,新四军在盐城新建军部,陈毅代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全军扩编为7个师。
日寇从1941年1月起,开始集中兵力进攻抗根据地,狂推行扫荡”“蚕食”“清多”政策,对新四军根据地的进攻平均每周二次。日寇飞机频繁轰炸新四军驻地盐城,《江准日报》报社在盐城县立女子中学一座二层楼内,所有窗户玻璃被震得粉碎。
为保证报纸正常出版,报社凭借青纱帐、芦苇荡的拖护,几番迁移人员、设备。报社的小木船隐蔽于苇荡里,鬼子的巡逻汽艇呼而过。有时弃水登陆,路上鬼子大头靴脚印尚赫然在目。办报8个月报社迁址5次:盐城→地藏寺→盐城一网门间九里一五四虎庄一湖垛西北一个村庄。
万份《江淮日报》冲破重重封锁,发往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发往敌占区上海、南京,发往抗战大后方重庆和其他国统区,发往香港以至东南亚华侨社团。刘一村带领发行科,同各地各方的交通网密切联络。在鬼子轰炸盐池、报社人马迁移时,他们仍留守盐城,冒着炮火给各交通点分发报纸,期期到位,工作效率神速,使《江准日报》的抗日火种撒遍四面八方。
1941年8月,日寇开始大规模扫荡。中共中央决定转变斗争方式,各级机构精兵简政。华中局停办《江淮日报》,部分人员转办地方报《盐阜大众报》,部分人员派往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
1986年,“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纪念馆”在盐城落成,特邀新四军老报人刘一村赠词。刘一村欣然命笔,作七律一首:
茂林腥雨千秋恨/慷慨悲歌士气雄/不记深仇谋抗日/欢呼七捷出奇兵/摘桃一枕金陵梦/荡寇三吴华野功八省健儿征战史/丰碑高树古盐城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