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田义
后依合明山、三公山,前濒白荡湖、陈瑶湖的横埠镇,被誉为枞阳县的“东方明珠”。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枞阳地区活动的最重要区域。中国共产党党员章逐明(横埠镇方正村人)、陈雪吾(横埠镇利华村人)、黄静寰(横埠镇黄山村人)在横埠的大地上创建了枞阳一带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第一支红军队伍(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第一支抗日武装。是红色革命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28年1月,“中国共产党桐城直属支部”在桐城东乡章家大屋成立。“中国共产党桐城直属支部”的建立,为在黑暗中摸索的枞阳人民点燃了前进航程上的灯塔。从此,枞阳一带的革命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北方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在北京逮捕了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国内局势迅速逆转,全国由此形成了三个政权,即以张作霖为首的北京政府、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和继续保持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在大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及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是年夏季,在武汉国民党(左派)安徽省党部创办的“安徽省党务干部训练班”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横埠籍共产党员章逐明、陈雪吾和共青团员章鸾翔、章礼备等革命青年先后辗转回到桐城东乡(今铜陵市项铺、金社、横埠、汤沟、周潭、陈瑶湖、老洲一带)。他们回到家乡后,秘密从事革命活动,经常来往于方家仓(今属横埠镇方正村)、章家大屋(今属横埠镇育才村)和汤家沟(今属汤沟镇)等地,在群众中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在私立章氏育才小学(今属横埠镇育才村)组织共产主义青年团小组,相继发展团员20余人。在方家仓正式成立了“平民教育促进会”。是年冬,他们又组织领导了汤沟暴动(亦称汤沟兵变),拟成立“桐东人民自卫团”。因遭到敌人破坏而失败。
1928年1月,章逐明在章家大屋章慕贤家中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桐城直属支部”成立大会。参加大会的有章逐明、章礼备、章鸾翔、陈雪吾、吴克正、章宣德、章慕贤、钱益封8人。除吴克正、钱益封外其余的6人均为横埠人。会议推举章逐明为支部书记,并作出《发展党的组织和建立农民协会》的决议。同年4月归属中共怀宁县委领导。支部建立后,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建立了章家大屋、方家仓、团山头(今属横埠镇利华村)、葛馋嘴4个党小组,发展农协会员20余人。浮山公学(今浮山中学)党支部、麒麟党支部相继成立。11月,成立了中共桐城直属区委员会,书记章逐明,副书记陈雪吾。区委下辖15个支部,属中共安徽省临委直接领导。区委机关设在方家仓。1929年3月,改“中共桐城区委”为“中国共产党桐城县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桐城临委),隶属安徽省临委。章逐明任书记,陈雪吾任宣传部长兼军事委员。县临委有党员60余人,活动于桐城、枞阳以及庐江县南部部分地区。6月,桐城临委改属安庆中心县委领导。期间,县临委共召开常委会15次,委员会2次,革命积极分子会4次。根据“八七会议”精神,作出了“发展党的组织与军事组织齐头并进”的决议。主办党报《赤魂》。设有“理论的讨论”、“革命的消息”、“农民的痛苦”、“铁锤”等栏目,侧重革命理论宣传。每周出刊1期,共出刊15期;印发党的六大决议及刊载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常识的《红色五月》,发到基层党组织、党员、革命积极分子和倾向共产党的进步团体;举办固定训练班1期,流动训练班3期;建立了工会、农会、学生会等组织。8月,中共桐城县临委改称中共桐城县委。章逐明任书记。下辖七桥(今属庐江县)、方家仓、汤家沟、周家潭(今属铜陵市郊区周潭镇)、城区(今属桐城市)5个区委、24个党支部,257名党员,并有农会组织11个,会员 1200余人。其时,县委提出的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工农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准备武装暴动。组织领导了全县工农商学各界抗租抗税、停课罢工斗争。正当桐城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兴起之际,县委书记章逐明因积劳成疾、重病缠身而卧床,于1930年4月病逝。章逐明不仅是创建枞阳一带党组织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后来枞阳一带农民暴动的主要播火者。
1930年5月,皖中工农红军独立团在桐城东乡团山头宣布成立。皖中工农红军独立团的创立,是中共桐城县委领导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是深入群众、发动群众长期努力的结果。欧家岭战斗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革命干部。红色政权——苏维埃民主政府的建立,大长了劳动人民的志气。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