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时间:2023-12-08 13:36:50

  1929年10月,中共桐城县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筹建革命武装,在欧家岭(今属桐城市)举行农民暴动,以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1930年2月,时任(代理)中共桐城县委书记的陈雪吾,先后在方家仓、海声庵(今属横埠镇山水村)主持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商讨军事计划,研究发动武装暴动工作。他带领突击队员突袭孔城商团,缴获他们的枪支和弹药(这些枪支和弹药均藏在方家仓海声庵一带)。这些活动为欧家岭暴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5月4日,陈雪吾在方家仓团山头(今属横埠镇利华村)自己家中召开10余人参加的会议,宣布省委决定,成立工农红军独立团,陈雪吾任团长。5月底,陈雪吾辞去县委书记之职,集中精力进行暴动的准备工作。6月15日,陈雪吾带领一班人拿上武器从方家仓海声庵出发,来到庐江罗家嘴,发起暴动。暴动队伍冲出七家桥、罗昌河反动团防张栋才和张晏清联合武装的包围,从庐江大凹口、滚子桥,经桐城新店、卅铺、草鞋店和霸王街向桐城欧家岭进发。沿途收缴了国民党乡公所及地主武装的100余支枪,扫清了桐城歧岭与欧家岭之间的反动武装力量,收编了大关陈大叫花子部属。6月底,欧家岭外围地区的反动武装已基本被各路起义、暴动队伍扫清,连欧家岭西部的一些地区也基本上被起义部队控制。至此,中共桐城县委把暴动大本营设在欧家岭的任务已基本完成。陈雪吾带领的各路起义部队聚集在欧家岭以后,即开展军事训练,构筑工事,扩军备战。为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人民对暴动的支持,部队还组织了一支宣传队,宣传动员贫苦百姓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宣传队员还到处刷写革命标语,以扩大红军的影响,鼓舞人民的斗志。到7月初,从四面八方踊跃前来的年轻工农、知识分子及群众已达2000余人,起义队伍拥有长短枪300余支,战马10多匹。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陈雪吾主持召开大会,代表中共桐城县委宣布举行武装暴动,正式打出中国工农红军皖中独立团旗号。同时还宣布成立桐、庐、舒3县边区苏维埃政府,陈雪吾任主席。红军独立团派出部队到周围地区继续打击土豪劣绅。并联合庐江县柯家坦叶明义部与庐江县张开云领导的农民武装,打下了中梅河土豪劣绅大水圩子2个。红军独立团战士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受群众拥护。至此,以欧家岭为中心、方圆百余里的广大地区已成为革命根据地,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

  正当红军在欧家岭安营扎寨、练兵习武、打击土豪劣绅时,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急令桐城、庐江、舒城3县团防3000余人围攻欧家岭,企图消灭红军,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向欧家岭发起疯狂的进攻。独立团红军顽强抵抗,痛击进犯敌人。激战了三昼夜的红军战士,弹药严重缺乏,若再坚守欧家岭,皖中红军独立团必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为保存力量,陈雪吾命令部队杀开一条血路,冲出重围向桐城歧岭转移。6日,部队转移到桐城龙眠山燕窝地休整。7日,陈雪吾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总结欧家岭战斗的经验教训,决定将突围出来的红军战士化整为零,分散游击。欧家岭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取得了斗争经验,锻炼了革命骨干,播下了革命火种。分散在三县边区的红军指战员坚持游击战争,为以后红28军在皖西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1938年秋,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设在桐城东乡黄家祠堂。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的设立,为中国共产党建立自己的抗日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创建桐东抗日游击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6月,日军侵占桐东以后,为控制长江交通线,在桐东重镇老洲头、汤家沟等地建立了据点。而此时,国民党桐城县五区公署人员(区署驻汤家沟)望风而逃,自行解散。国民党桐东团防武装章淦、丁爽飞、周淮彬部和汤沟商会自卫团也一枪未发,溜之大吉。

  此时(1938年秋),中共党员黄静寰(后名黄彬,黄镇胞弟)由陕北洛川八路军随营学校第7队学习归来,参加了新四军4支队。4支队旋即派他回故乡桐东发展抗日武装。黄静寰回到桐东后,利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机会,经过多方努力,在国民党桐城县党部书记长徐伊复(中共特别党员)、县长罗成均(开明进步人士)的支持下,在桐城东乡成立了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指挥部设在黄家山的黄家祠堂(今属横埠镇黄山村),黄静寰被委任为该部指挥官。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负责指挥章淦、丁爽飞、周淮彬3股地方武装进行抗日。但他们阳奉阴违,各怀鬼胎,都不愿对日军作战,害怕消耗自己实力。根据这种情况,上级党组织指示桐东的共产党员,要迅建组建自己的武装。在人枪具备、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黄静寰遂组建了一支有50余人(枪)、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抗日游击队。这支游击队名义上直属桐东抗日指挥部领导,实际上就是由共产党员黄静寰、郑曰仁直接指挥的抗日武装。

  1939年4月,撤销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成立桐城第2游击大队,黄静寰任大队长。第2游击大队下辖4个中队,即第5中队中队长章淦、第6中队中队长丁爽飞、第7中队中队长黄静寰兼任,指导员章履泰(横埠镇育才村人)、第8中队中队长周象麟(横埠镇山水村人),指导员胡扶摇。其中第7、8两个中队中队长、分队长都是共产党员,有些班长、战士也是中共党员。第2游击大队成立后,立即开展游击活动,经常出击日伪顽军。1939年夏,第2游击大队在吴家嘴渡口(今属横埠镇少丰村)同来犯的日军作战3次,均击退了日军的进攻。5月,又夜袭汤家沟河南小街,毙伤日伪军50多人。8月,偷袭老洲头炮楼,使炮楼的日伪军葬身火海。9月27日夜(中秋节),第2游击大队突击队队长陈乃扣(后名陈雪江。横埠镇利华村人)带领突击队,同桐城第1游击大队(活动于桐南)一起配合国民党保安8团,袭击了枞阳日军据点。在第2游击大队的打击下,桐东一带的日伪军吓得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外出骚扰。桐城第2游击大队名声大振,大队长黄静寰更是被人称赞为“飞将军”。1941年2月,日伪大举进攻桐东抗日根据地,根据地沦陷。6月,已担任新四军七师19旅55团副团长兼政治处主任的黄彬,与团长谢忠良、政委黄火星率全团500余人挺进三公山,恢复桐东抗日根据地。9月,黄彬率55团长途奔袭庐江双庙土顽章淦部,击毙为害桐东人民多年的顽首章淦。此后,黄彬率部转战于巢湖之滨,长江北岸,东到和县、含山,西至桐城、庐江,愈战愈勇,打得敌人心惊胆颤。新四军七师政委曾希圣曾引用唐诗称赞黄彬“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首当百万兵”。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