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文 >正文

时间:2025-05-30 16:14:09

  吴纯生

  左光斗(1575―1625),字共之,一字遗直,号沧屿,别号浮丘。万历三年(1575)九月初九生于今枞阳县横埠镇横山村大朱庄。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进士,拜内阁中书舍人,后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官至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万历四十八年(1620),左光斗巡视京城的中城事务,捕治吏部获假印70余枚、假官一百余人。他以天下为己任,不畏权奸,敢于訾议朝政,是东林党骨干人物,被称为“铁骨御史”,但也是水利专家。

  走进枞阳县左光斗纪念馆,我们可能在场景模拟“屯田利民”展牌前伫立良久,不足三平方米的展位中有着一幅清晰逼真的明代田园风光实景。微型砂盘中有人用木水车在车水灌溉,有人拿锹在开渠放水,有人在水田中插秧等。这实际是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二月,左光斗作为钦差派往北直隶,负责印马屯田督察工作,所上《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奏疏中场景的复制。

  左光斗在奏疏中提出“三因十四议”观点及举措,通过历史上郑国渠、龙首渠、白渠、瓠子堤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兴建,启发世人在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如何变水患为水利。他从中列举了历史上后稷、大禹、猗顿、郑国、汉武帝、庄熊罴、白公、召信臣、杜诗、赵充国、诸葛亮、郭子仪、苏轼、胡瑗、廖刚、虞文靖等治水帝王或名臣达十六位之多,以及当朝徐贞明、汪应蛟治水方略,都值得效仿。并陈述十四个史料或典故,还从翟方进、王安石等人不懂水利的侧面来阐述。认为只要开动脑筋,群策群力,办法总比困难多。

  左光斗上奏的“三因十四议”屯田治水方略,经工部审议,立即得到万历皇帝圣旨批准,推广执行。

  左光斗奏疏说,目前,辽东努尔哈赤率部一步步逼近京城,朝廷内外粮饷紧缺急需,单纯依靠大运河漕运,将东南地区粮食等物资运到京城,也不是长久之事。辽东用兵,也急需粮食和军饷。因此只有在京畿地区屯田,才能强兵足民、充实边饷,急救辽东。而河北等京畿地区,茫茫千里大平原,高地杂草丛生,低凹地淤泥堵塞,为什么不能够通过复垦改造成良田呢?因历史原因,北方当地百姓听命于天,不知道农田水利改造的重要性。一年后,仅有的少量耕地因杂草丛生而荒芜;二年过后,百姓因缺少耕地被迫迁徙;几年之后,土地废弃,因缺粮无一户百姓定居此地。如今,要想使大旱之年不受灾,大水之年不受涝,只有兴修水利。“三因”:一因天之时,即依靠天时。左光斗称在道家五行学“金木水火土”中,谁能去掉“水”?《尚书·禹贡》主要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其中“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寓意各地众多河道江水顺畅流入大海,社会才得以安定。昔日荒芜,经改造为肥沃之地,鱼米之乡就会随处可见。南北气候变化是大自然的规律,而单纯说什么“水有利于南方,而有害于北方”,这不符合客观规律。在五行学中缺水、火,这也是违背自然规律。

  二因地之利,即依靠地利。引漳渠之水,灌溉邺地之田。左光斗列举战国末期,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以间谍身份受命入秦,帮助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灌溉渠道,后称郑国渠,以此消耗秦国财力物力。恰恰相反,而使秦国四万多公顷关中平原的干旱或盐碱地变成了高产良田,其国力大增,为一举兼并六国奠定了雄厚物质基础。郑国渠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龙首渠(今陕西澄城等县境)是汉武帝听取庄熊罴的建议,开掘渠道引洛水灌田的水利工程,使四万余公顷的盐碱地产量增加十倍多。白渠(今陕西渭南市)也是汉武帝时,听取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继郑国渠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点工程。龙首渠和白渠的开掘,使得西汉王朝更加强盛。其实河流源头没有变,地形地貌没有变,而却说“水利在古代利于人,今害于人”没有事实依据。汉武帝站在当年再次溃决的瓠子堤(今河南濮阳)上,回想百姓遭水灾二十三年之久、十六郡国被淹的情景,发出长长叹息,决心堵住决口。亲率群臣百姓,沉自己白马和玉璧祭祀河神,砍伐竹子做成楗和石菑,扎入河底,填土筑坝。堵口成功后,汉武帝下令在其旁边修筑宣房宫,即兴作《瓠子歌》,让百姓懂得水患是可以治理的,兴修水利是造福子孙的大事。

  三因人之情,即依靠人心。南方人对待水如同血液一样珍惜,北方人对待水如手伸入沸水一样畏惧,这是长期习惯造成。如汉成帝时,河南一带因暴雨湖泊漫堤,百姓受灾,而丞相翟方进不懂治水方略,下令将堤埂挖开放水,自认为既节省修堤费用,又可填湖造田。结果是违反了自然规律,破堤改造出的田地经常干旱。到了王莽篡权后,百姓仍然怨恨翟方进,还编童谣骂他。反过来,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两人,他们曾先后任河南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如召信臣在郡中巡视水泉,主持开通沟渎,建水门提闸等,官吏民众爱戴他,称为“召父”。杜诗利用水力推引制造活塞鼓风的农机器具,减轻了劳动强度,治理坡地池塘,百姓富裕殷实,誉为“杜母”。时称召父杜母,颂扬两人都是百姓的父母官。

  十四条提议分别是:一要疏浚河流,使自然水系顺畅。传说当年大禹治水,身心交瘁,在外十三年,除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公无私献身精神外,主要采取疏导治水方法。二要疏通河渠。除保证承担着漕运的大运河不可开泄外,其余陂塘、堤堰,或寻故迹疏导,或视方便增设河渠。三要导引水流灌溉。须借鉴秦汉时开挖水渠、深掘水井蓄水的措施,将井水汲取后灌溉,每亩可收六石四斗。四要设置水坝。只有拦截河流设坝以壅堵蓄水,才能引水灌溉。五要建立水闸。应在入水和出水处设置斗门,随时启闭,以便旱涝保收。六要建设陂池。顺山水溪流设陂池蓄水导引,防止山洪暴发,山体滑坡。若山洪将砂石填满山涧沟或河道,再动员百姓肩挑手提清淤搬走,既劳民伤财,又得不偿失。七要勘察地质。土地适宜种什么就种什么,不必一律种稻,可种高粱、菽、薏米、山芋、蔬菜等。八要修筑水塘。水塘储水,既可防干旱,又可养鱼植莲。可以仿效南方做法,每五户或十户在一起挖一口塘,挖塘比掘井要容易得多。九要招徕流民。招募南方会种植农夫来北方,培训指导北方人耕种水稻方法。以一人教十人,再以十人教百人。并作为朝廷法令长期执行。如同汉武帝时修建白渠工程,定会出现百姓争先恐后的场面,劳作时数万只铁锨举起如天上云朵,届时渠水灌溉像春雨一样滋润。十要仿汉代力田科。即规定按户口比例确定努力耕田人数。使那些未中秀才的读书人,垦田若干亩,自食其力,从事农业生产,可封为乡官。要像被宋神宗称为“真先生”的北宋理学家胡瑗那样桃李满天下,培养出如水利专家刘彝、理学大师程颐等,确立“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到嘉靖皇帝仍尊胡瑗为“先儒胡子”。十一要募富开爵。仿效元代虞文靖的建议,利用富人求官的心理,让他做一万人的首领,去耕一万份的田地,千人、百人如此类推。五年后,有粮食积蓄的,就任命其首领做官;十年后,可赐给符节印信。如今,可令各屯卫所的官军依垦田多少记功晋级,鼓励勋贵、富商经营垦田。十二要选拔人才。既不扰民,又能劝民,把“利民劝农”的政绩作为官员提拔的标准。宋代苏轼在杭州疏浚西湖,取葑草湖泥,筑成“苏公堤”,也想借此大兴天下水利之学,而王安石对水利束手无策。十三要挑选将领。兵屯之举,成败在人,必须选用合适的擅长屯田水利管理者。曾任巡抚汪应蛟在天津一带屯田时,屯兵两千人,开垦水田八千亩,以补充粮饷。做到屯田、练兵两不误。十四要士兵屯田。在兵屯中练其老弱之兵,计田行赏。宋监察御史廖刚向钦宗进谏说:“国家不可以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可以一天没有粮食。现在防守江淮的军队有几万人,每天都等着东南漕运的粮食,最好的办法不如兵屯。 ”他献策军队将校中有擅长射猎耕种的,给予奖赏,每耕种一顷土地,给他升一级军级。

  左光斗分析说,从京畿到九个边防重镇,从关内到关外,难道朝廷真的缺乏赵充国、诸葛亮、郭子仪这类会屯田的将才吗?西汉后将军赵充国从军事战略上考虑,撤回骑兵一万余人在金城屯田,并上奏“屯田十二便”,得到汉宣帝的赞许。三国时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准备分兵屯田,计划与魏军长期作战。唐名将郭子仪精于谋略,用兵持重,因军队缺粮,在大历元年(766)亲率河中军垦荒屯田,使军队食有余粮。元朝末年,朝廷长期依赖张士诚的漕运粮草,多次告急,偶尔缓解,最终还是走向灭亡。万历十三年(1585),尚宝司丞徐贞明主张在北方特别是西北推行屯田,指出漕运时军船及船夫等费用,开支数石粮食才能运来一石。分析北方人不熟悉诸水利,只是苦于水害,不知道水害也能消除或被利用。强调寓兵于农,准备推广垦田,因触动豪强权贵、太监、外戚的利益而被迫终止,但徐贞明所著《潞水客谈》《治田存稿》相关垦田的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

  左光斗还躬亲力行,穿梭在京畿地区纵横交错的田埂上,巡视督查地方官吏,并亲手帮助北方农民种植水稻、小麦、桑麻等农作物,示范并指导屯田的开整、筑堤、凿井、车水、用闸等全套操作技术。他还亲自创作了实用易记的凿井歌谣:“盘庚五迁,惟井存焉;家掘一井,井灌十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 ”在民间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在左光斗的倡议和指导下,京畿各府县普遍响应,有的县开垦水田多达千亩,有的县凿井数超过千口,有的州县浇灌旱地甚至达数千顷。

  大兴水利措施推广后,北方百姓都知道如何重视和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昔日北方一片凄凉的荒野,如今丰收在望,好似水乡江南。刑部右侍郎邹元标还朝路过天津,看到遍野阡陌纵横、稻浪涌金,不由感慨道:“治理天下,难道不是依靠人才吗?一个人如果确实有才能,可使天地发生巨大变化。三十年前,京畿地区一带人不知稻草为何物。如今一望无际遍地都是成熟的稻谷,这都是御史左光斗的功劳呵! ”事实证明左光斗所倡导改革北方的耕种制度获得了很大成功,百姓得到实惠。

  为了使这项改革能够长期执行下去,左光斗还制定了配套奖励政策,每年末对各地推行得力官员与民众,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凡开水田一顷、浇旱地三顷者,与凿井三百口同等看待,按实际劳绩给予适当奖励。凡开水田五顷、浇旱地十顷以上者,与凿井五百口一样对待,报朝廷授予官职。

  左光斗在《答吴伯与书》信中说,他负责屯田已有几个月时间,在北方兴修水利面积不过十分之三四成而已。如此较少的比例,怎么可能充分弥补朝廷所需求的呢?聊以自慰的是,发现西北土地下面有丰富的水资源,自己所倡导的“三因十四议”屯田治水方案,正在大力推广施行。传承是否长远,以打破北方人长期畏惧不愿耕种土地旧陋习,这是他最初想法。近日听说已推广到秦晋大地,让他感到非常高兴,但思虑再三,推广的同时,如果没有责任心较强的官员,可能难以得到落实。若将来再次推广实施,恐怕更没有希望了。有好的方法,但没有好的组织管理者,深谋远虑的左光斗早就考虑到了。当他调离后,后续管理官员懈怠,已被改造的良田,很快又杂草丛生荒废。

  在明开国之初,朱元璋推行的稳农政策就是附民于田。到了明末,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因当时北方辽东战事频繁,朝廷缺粮缺饷,又多次在田地之上增派辽饷,加上天灾频繁,流民四窜,附民于田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这种情势下,当时,左光斗在北方屯田治水有着救民于水火、充实朝廷辽饷的重大意义,“三因十四议”奏疏,客观说就是一位水利专家的独特眼光。其创新精神,仍值得当下借鉴和颂扬。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