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一早跑去菜场,带回几棵粗壮无比的艾草。我脱口而出:“这哪里是草,明明是树!”她白了我一眼:“买大棵一点,艾叶煮水给孩子洗澡,可好了。”“家里不是有去年的干艾嘛!”“你懂什么,那是冬天用来煮水泡脚用的。”
“你懂什么”是母亲教育我的口头禅,在她的观点里,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规矩和习俗要严格遵守。比如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她不许我们说“端午快乐”,只能祝“端午安康”。因为这不仅是粽子节,又叫天医节、卫生节,简单点说,是个搞防疫卫生的大日子。
小时在乡下,确实有“毒五月”的说法,所以端午节要采用各种措施来“以禳毒气”,比如插艾蒿防蚊虫、挂香包避免传染病、喝雄黄酒杀毒、吃鸭蛋清火……这么一想,端午节的每样习俗,都有各自的作用。
众多习俗里,最常见的是包粽子和插艾蒿。
粽子最早和端午节其实没啥关系,而是一种祭祀食品。插艾蒿的习俗反而更早。
《荆楚岁时记》是南北朝时一本记录中国古代楚地节令风物的笔记体文集。书中记载,五月初五,“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以禳毒气”。也就是说,至少从南北朝开始,南方就已盛行端午门楣挂艾草了。
为啥不挂别的花花草草?大概是因为,艾灸是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而艾灸原材料,就是艾草。端午节正是艾草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时令使然。
江淮地区不但艾草随处可见,还盛产艾蒿。清明时节,很多地方会采摘鲜嫩艾蒿捣碎,与米粉一起制成艾糍、艾粑。艾草本就是一味中药,能理气血、温经脉、逐湿寒,确实很适合淫雨霏霏的春季。
到端午节就可以煮艾草蛋了,把艾叶贴在鸡蛋壳外,再用纱布扎好,煮出来就是有花纹的鸡蛋,很有过节的仪式感。
小时其实不喜欢过节,各种仪式与规矩,觉得冗碎又无意义。随着年岁渐长,近两年才感知到,仪式感是可承接古风的东西,很多习俗是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更是历史的回声。
一过端午,便是长夏草木深,一年又过去一半。
母亲将那几株新鲜粗壮的艾草靠在门边,每一片叶子都犹如盛放在青春期,把一生最蓬勃的绿意和香气都献了出来。风一吹过,满楼道都是艾叶特有的苦香。是的,我也到了能嗅出苦香清甜的年纪了。(记者 陶妍妍)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