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山东老兵李继申。受访者供图
老照片。受访者供图
年轻时的陶继祥。受访者供图
每个人或许都有魂牵梦绕的人,而97岁的山东老兵李继申念念不忘的人,就在一张老照片上。2月27日,为帮助李继申寻找战友,潮新闻报道了此事并发起“记者帮·全国联动帮”行动。合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在李继申寻找的战友名单中,其中一位战友陶继祥就是安徽人。
翻看老照片,老人“如数家珍”
“这是包定显,这是邓俊森。”平日里,李继申在家闲下来的时候,就喜欢将老照片铺在桌面上,嘴上不停地念叨,一如70多年前在部队点名时那样。
他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退伍后的6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惦念着老战友。
照片有五六十张,都是战争胜利后,战友们分别时互相赠送的。其中有他和战友的合影,也有战友的单人照。
“交换照片是希望如果有一天还能遇到,认出彼此。”李继申说,照片上有名字,也有祝福语,他把这些看做是战友们相认的“密电”,也是记忆与情感的“凭证”。
李华是李继申的儿子,从小就是“听着父亲故事长大”的人。“抗美援朝的经历,是父亲一辈子都无法忘记的。”李华说。有时候听到父亲讲述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向前的经历,他都会忍不住落泪。但更令他感到动容的,是父亲发自肺腑的那一句:“我回来了,但很多人永远都回不来了!”
战争胜利后,士兵们各自回到家乡投身当地建设。受到当时交通和通讯的影响,回到山东临沂平邑老家的李继申便和战友们失去了联系。
“这是父亲藏在内心深处的遗憾。”李华说。早在15年前,李华就着手帮父亲寻找当年的老战友,但苦于当时信息匮乏,他们只是找到了两位老兵,其中有一位前两年已经去世了。李华心里明白,这是一项和时间赛跑的行动。
一条私信,让“寻友圈”扩大
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来扩大搜寻工作,李华一直把希望寄托在社交平台短视频上。直到有一天,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拱墅大队东新中队辅警吕加昌的一条私信,让李华看到了转机。
“看到您的信息,关注到老人在浙江还有战友,我们来帮忙找找看。”警服之外,吕加昌是中华志愿者协会应急公益寻人寻亲(全国)服务部负责人。过去8年,吕加昌已帮超过2000个家庭团圆,帮数百位烈士找到亲人和战友。
经过寻找,吕加昌和团队成员分别找到了浙江松阳的包定显、河南濮阳的陈同君、山东莱芜的亓玉明和新疆的高鸿信。
“遗憾的是,有4位战友已经过世。”吕加昌说,令人感动的是当得知李继申还挂念着家里的老人,包定显的后代也十分激动,并与李继申取得了联系。
2月26日上午,在吕加昌所在公益团队的帮助下,福建老兵林秋铿也给李继申发来了信息。“林老的身体很健康,也还记得我爸爸。”李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接力寻人,本报加入“跨省联动”
高兴之余,吕加昌还有顾虑与担忧,“老照片以及姓名和地址资料,李老保存得很好,但毕竟距今快70个年头了,很多地址信息现在已经对不上了。”
战友信息的变化,仍是阻碍寻找的“大山”。例如已找到的老兵包定显,最初所留的住址信息是在浙江桐庐,但最终却是在浙江松阳找到了他的后人。
可即便如此,吕加昌表示依然会坚定不移地帮助这名抗美援朝的老兵圆梦。“我们后续会尝试通过当地的族谱或者是后代的DNA,来对信息进行反复比对。”传统方法与科技手段并行,吕加昌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不遗余力地帮李继申找到“照片上的人”。
被李继申寻战友事件的真情所感染,2月28日,本报记者也联系上了吕加昌和潮新闻记者,希望加入到本次“记者帮·全国联动帮”的寻人行动。
在李华提供的资料中,李继申的战友陶继祥就是安徽人。
“陶继祥是我爸爸的入党介绍人,也是他的排长,所以我们很想知道他们的消息,哪怕是一句‘过世了,在世时家庭美满,后辈有人’也好。”李华说。
记者了解到,李继申其余尚未找到的战友分别是:邓俊森(当时的地址为浙江桐庐县窄溪镇)、贾自勤(当时的地址是山东省临沂县第七区贾家庄)、赵玉荣(当时的地址为山东省长清县三区张家庄王府庄)、刘兆国(没有明确信息,只知道抗美援朝整编时留守在福建石狮大仑)等。
这场和真情并肩,与时间赛跑的温暖行动,需要你我一同参与。如果你也有关于李继申战友的相关信息,欢迎同我们取得联系。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力量加入,一起完成这场特殊的、充满意义的寻找。
联系方式如下:
合肥晚报热线:0551-64249400
江淮晨报热线:0551-62636263
合新闻热线:0551-64249590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 潮新闻记者 谢春晖
稿件来源: 合肥晚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