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正文

时间:2025-04-16 19:49:12

  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教育集团望江路校区人机对弈

  合肥市杏林小学学生与生成的AI课本人物进行语音对话

  随着ChatGPT、Sora、DeepSeek、豆包等大模型的发展,AI越来越多被尝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为课堂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的浪潮下,合肥教师如何乘风破浪、顺势而为?正在“吃螃蟹的人”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人机对弈 “AI+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

  4月15日上午大课间,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教育集团望江路校区教学楼休息区几位学生正围在一起观棋。探头看去,令一群学生举棋不定的对手,竟是一台机器人。

  这台围棋机器人不仅配备了毫米精度的机械臂,可以与人进行实时互动,还能进行全程记录与赛后分析,通过装载的名局棋谱实现复盘、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从“小白”到高手的蜕变。

  春季学期,这位“新老师”来了之后,不少学生利用课间赶来“过招”,学校还特意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机围棋挑战赛”,测试学生的棋力。

  “它不只是一个对手,更像是我的伙伴,能帮助我提升棋艺。”八年级学生周若希从幼儿园阶段开始接触围棋,已取得业余一段证书,她感慨能在生活中遇到棋力相当的对手无疑是有趣且幸运的。“AI就像思维显微镜,让我看清自己每步棋背后的决策逻辑。”周若希展示生成的“棋风诊断报告”,“原来我的防守模式存在惯性思维,现在学会用数据辅助决策了。”

  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教育集团望江路校区德育处副主任饶晨介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不仅刷新了学生的认知,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首届人机围棋挑战赛,我们也从参赛选手中遴选出了一批优胜学生,代表学校参加蜀山区的棋类比赛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穿越时空学生与课本人物实时对话

  4月11日上午,合肥市杏林小学语文老师张银为学生打了一通特别的电话。她利用AI技术创设数字人,将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船长”带到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

  “船长,您看到孩子身处危险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船长,如果有现在的无人机技术,您还会坚持让儿子跳水吗?”面对学生们的一个个好奇提问,这位“船长”不仅有问必答,而且会耐心地进行分析,逻辑完整合理。“我觉得特别好玩!通过和‘船长’对话,我更加了解了他当时为什么作出让孩子跳水的决定,学会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五(5)班学生顾雅婷说。

  已有17年教学经验的张银介绍,《跳水》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相比以往的普通教学,这学期她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加入AI技术。课前,她运用豆包创建AI智能体,设定对话人物的名字、性格特点、经历、语言风格等,并为智能体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声音。经过调试,她结合希沃白板等工具,通过手机投屏的方式将智能体形象展示在教室电脑上,达到与学生对话的最终效果。

  教学方式改变后,张银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课堂互动十分活跃。“让我特别惊喜的是,原本班上比较内向、不爱回答问题的孩子也变得非常积极。手举得特别高,而且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深度。”

  亮点频现AI成为教师的工作助手

  AI的出现,不仅为课堂注入了更多活力,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教学设计思路。

  4月初,合肥市杏林小学青年教师丁逸雪在全校教师交流会上,分享了她对“AI融合进入课堂”的研究。在语文课上,学生轻触屏幕可与“诗仙”李白展开跨越千年的对话;思政课上,“清洁工”智能体能以第一视角讲述平凡岗位的坚守,引导学生感悟劳动的价值与尊严。通过“豆包”“即梦”等APP,教师只需输入简单指令,便能生成互动情境、诗词动画甚至音乐,让知识在沉浸式体验中“活”起来。

  “AI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魔法钥匙’,让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生根发芽。”丁逸雪的介绍激发了不少老师的兴趣,课下,这位进校不到3年的年轻教师忽地转换身份,也当了一次老教师的“引路人”。

  AI工具的合理使用,还让不少老师在工作中尝到了“甜头”。备课环节,在对话框输入新课标知识点后,系统可以生成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还能帮忙制作课件,大大减少了教师课前找素材的时间。有初中老师透露,自己在课题申报准备时,利用AI整理资料、寻找灵感,目前两项课题已过区级审核并被推荐到市级评比。

  理性思辨AI给课堂教学提出新挑战

  在今年DeepSeek爆火之前,AI的踪影已经出现在合肥中小学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多个环节,如合肥市第五十中学天鹅湖教育集团潜山路校区的AI操场、合肥市屯溪路小学的AI智能互动魔镜、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的360°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等。

  “AI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的存在让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合肥市五十中学东校教育集团副校长、望江路校区第一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李燕涛举例,以前老师让学生背诵课文,要一对一检查或者抽查,现在学生可以对着平板朗读,由技术识别打分。

  李燕涛告诉记者,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学校试点部分班级,让学生将教学平板带回家用于自主学习,效果良好。“新技术带来新变化,AI工具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齐步走’局面,让孩子可以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

  不少学校在鼓励师生拥抱新技术的同时,也强调需警惕对AI技术依赖。今年1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发布了《虹口区学校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暂行管理办法》,这是国内基础教育领域最先发布的区域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办法,其中明确提到“积极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同时要高度重视避免过度依赖AI技术,确保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李燕涛认为,人工智能发展仍在初期阶段,目前仍无法代替人类去思考、去进行情感链接。“教育的核心实际上是爱,教师给予学生的鼓励、学生在真实互动中产生的内驱力等,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谢蕾·

稿件来源: 合肥日报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