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交媒体和个性化需求的增长,摄影服务行业蓬勃发展。然而,低价引流、隐形消费、诱导消费……让一些消费者会遇到各种"踩坑"现象。由于取证难、维权成本高,部分消费者最终选择妥协。律师提醒,签约前要求商家针对服务内容出具价目表,重点审查合同中的“二次消费”条款等。
199元写真套餐名不副实
4月15日,市民陈女士(化名)告诉记者,她在一家艺术摄影馆遭遇消费“套路”,原本宣传的199元摄影套餐最终被诱导消费5238元,且服务质量与承诺不符。原来就在前几天,陈女士通过网络平台刷到该艺术摄影馆推出的199元优惠活动,宣传称套餐包含2套服饰、2次妆造、6张精修照片及多项赠品,并承诺“无额外收费”。
陈女士添加客服微信后,对方再次确认活动真实性,还表示到店可享6.6折定制套餐优惠。“我到店后却发现,199元套餐不仅不送底片,连电子照片都没有,只有几张入册照片。”陈女士称,在现场,工作人员不断推销1199元套餐,但未提及6.6折优惠。“在对方未出示价目表的情况下,我支付了1200元,并签订合同。”
“化妆环节,工作人员开始推销胸贴、美甲等附加产品,我多次拒绝后,仍被以影响拍摄效果为由购买了150元胸贴。”陈女士说,她在挑选套餐内需要精修的12张照片时,却被工作人员打断,转而推销3888元增值服务,包含新增加32张精修照片、入册20张照片、摆台以及赠送未来5年3次妆造拍摄等。
为了拿回照片,陈女士再次签订合同。事后,她认为商家行为疑似“套路”消费,要求退还部分增值费用,但在协商没多久后,工作人员突然发送未达修图要求的照片,用“已出片”为由拒绝退款。“多次协商没结果,我告知对方已向媒体投诉,他们才同意退还部分费用。”陈女士说。
低价引流、隐形消费成行业“潜规则”
“被线上299元体验套餐吸引,工作人员诱导选片连环加价,最后付款6888元”“强买强卖,不让提前选片,直接将拍摄的照片排版”“拍摄现场要求使用付费化妆品,合同里根本没提这些额外项目,但工作人员说不加钱,就影响成片效果”“套餐上包含两套衣服,实际只给选择一套,另一套还要再次加钱”“出片效果与预期差距大,精修照片还没自己P的好”……在社交平台,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被“套路”的经历。
通过调查,记者了解到摄影服务行业的投诉大都集中在虚假宣传、货不对板和强制消费等方面。但由于取证难、维权成本高,部分消费者最终选择妥协。
有业内人士表示,低价只是敲门砖。由于现在获客成本太高,不用低价根本吸引不了顾客上门。但实际拍摄中,服装分档次、化妆品分等级、摄影师分级别,顾客很难抵挡“升级更好效果”的劝说。对于商家来说,如果只做低价套餐肯定亏本,必须通过二次销售将客单价提升才能盈利。
遇到“踩坑”如何维权
北京京师(合肥)律师事务所胡炜表示消费者可以制作《消费欺诈投诉书》,附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向辖区内的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同时可以对涉及虚假宣传的商家,同步向网信部门举报其线上平台的违规推广内容。
“消费者还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家返还已支付的全部价款,如果商家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主张3倍赔偿。”胡炜补充,针对长期实施“套路拍”经营模式的商家,收集多人受害证据后,可向公安机关控告涉嫌诈骗罪,重点固定商家“低价诱单-中途加价-拒不交付底片”的行为链条证据。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邵晓杰
稿件来源: 合肥晚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