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 周倍顺 摄
大杜鹃 詹双侯 摄
黄胸鹀 阿力 摄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夏候鸟们如期而至。近日,合报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的生态摄影师们陆续在合肥拍摄到了夏候鸟水雉、仙八色鸫、棉凫以及过境合肥的珍稀候鸟黄胸鹀。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来临,本报带大家一起盘点合肥的夏天能观赏到的珍稀鸟儿。
名称:水雉
地位:“国二”与合肥的关系:夏候鸟
进入5月份,珍稀候鸟水雉重返合肥十八联圩湿地,它们即将在这里繁殖后代。
近日,合肥生态摄影师周倍顺在十八联圩湿地观鸟时,拍摄到了一组水雉悠闲漫步水中觅食的珍贵画面。
从画面中看,它们是一公一母。“可能已经配对成功,即将在十八联圩湿地建筑自己的‘爱巢’。”周倍顺说道。
水雉属于鸻形目,水雉科,水雉属的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合肥的夏候鸟。它们每年繁殖期会回到巢湖湿地,求偶并繁殖后代。因为外貌秀美,水雉被誉为“水中凤凰”,又因一双大脚可在水上行走,被称为“凌波仙子”。
名称:黄胸鹀
地位:“国一”“全球极危” 与合肥的关系:旅鸟
春夏之交,也是珍稀小鸟黄胸鹀过境合肥的时间。最近,合肥的生态摄影师们陆续在三河湿地附近的油菜田里发现了黄胸鹀的身影。摄影师阿力告诉记者,前几天他在肥西拍摄到了20多只黄胸鹀,这也是这些年来记录到该鸟种数量最多的一次。
黄胸鹀是雀形目雀科鹀属鸟类,又名黄胆、禾花雀。它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与水雉不同,黄胸鹀在合肥只是短暂停留,属于旅鸟,通俗来说就是过境鸟。到了春暖花开之际,它们要从越冬地东南亚飞往遥远的西伯利亚繁殖,而合肥恰好是它补给能量的地方。
近年来,十八联圩湿地等地改种小麦后,黄胸鹀归来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些小麦不仅为黄胸鹀提供了食物,在冬季还能为越冬的大雁、白骨顶、黑水鸡、蒙古兔等野生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
名称:大杜鹃,又叫“布谷鸟”
地位:国家“三有” 与合肥的关系:夏候鸟
你听说过“鸠占鹊巢”吗?其实大家普遍对这个成语有个误解,即“鸠”并非斑鸠,而是杜鹃。这两天,合肥生态摄影师詹双侯在合肥植物园内拍摄到了大杜鹃。大杜鹃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体长26-34cm,翼展最长可达55cm,属中型攀禽。
据了解,大杜鹃是合肥的夏候鸟,从遥远的南非飞到合肥来繁殖后代。每年大杜鹃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其他体型较小的鸟儿已经做好窝开始繁殖后代,因为它们要“鸠占鹊巢”,把自己的蛋下在别的鸟窝里,并赶走原来鸟窝主人的蛋。大杜鹃是益鸟,能够消灭大量森林害虫,对植物保护和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合肥的夏候鸟中,仙八色鸫、寿带等珍稀鸟儿也已悉数回归。接下来,这些夏候鸟将陪伴合肥人度过一整个夏季。
小仙的自然派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通讯员 阿力 周倍顺 詹双侯
稿件来源: 合肥晚报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