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正文

时间:2025-07-01 11:16:27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小朋友因为好奇,会将物品放入口中咬玩,容易误吞误食。近日,安徽省儿童医院就接诊一位误吞螺丝钉的男孩。令人震惊的是,这枚螺丝钉竟在他的体内“消失”了40余天,顽固地盘踞在右下腹,最终被发现在阑尾腔里。

  一个多月前,家住合肥今年8岁的小于(化名)在玩玩具时,误食一个螺丝钉小零件。由于早期没有症状,家人并没发现,因为一次偶然的受伤,在拍片子时发现了右下腹有个螺丝钉。焦急的家属带着他尝试进食韭菜、接受保守治疗,都无济于事。

  6月22日,当小于同学这位“硬核小患者”出现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安徽省妇幼保健院 复旦儿科安徽医院)儿童普外科主任医师张振强的门诊时,谜题亟待解开。张振强接诊后指出:这种个头不大却久排不出的金属异物,最大可能只有两个藏身之处——要么“溜进”了阑尾,要么“躲进”肠道。超声探查最终揭晓答案:这颗螺丝钉竟极其罕见地“卡”在阑尾腔里。

  异物掉入阑尾概率极低,传统方法往往是切除阑尾。经过审慎讨论,科室团队于6月24日运用成熟的ERAT技术(内镜逆行阑尾炎治疗术)发起“抓捕”行动。据介绍,这项创新微创技术经肛门、结肠逆行,深入阑尾腔,精准地在盲端深处成功“揪”出这枚“消失”40余天的螺丝钉。整个过程仅耗时30余分钟,孩子术后恢复良好,避免了阑尾切除。

  张振强介绍,该科室每年接诊的误吞异物患儿不在少数。他提醒广大家长朋友,纽扣电池、强磁铁、尖锐物品以及直径>2.5cm的“堵路大块头”(如硬币、大弹珠),都是孩子身边的“高危物品”,务必高度重视,加强教育并隔绝危险源,别让这些本可避免的伤害发生。

稿件来源: 合肥晚报
编辑: 王章志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