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汽车行业已告别了缺芯的窘境,汽车芯片进入了国产化探索“深水区”。汽车芯片作为汽车“大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安徽要把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坚持走以强促大的路子,大力推广“车芯协同”攻关模式,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取得打造“首位产业”的新进展。
“车芯协同”攻关是打造“智车强省”的需要。2022年安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7位。2023年上半年安徽汽车和新能源车产量分别为102.6万辆、34.2万辆,分别增长43.6%、87.8%,全国近十分之一产自安徽。以奇瑞、江淮等本地品牌,会同比亚迪、蔚来等国内头部企业、大众安徽等合资品牌、国轩高科和中创新航等电池企业、巨一动力等电机电控公司,形成“整车—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发展态势,覆盖感知、决策、人机交互等信息化智能化配套企业纷纷聚集。
电动化是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智能化则是下半场。当前,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正在成为智能移动终端。智车芯片高达数百种,包括用于监测控制速度、惯性、震动、胎压、气压、温湿度、曲轴与底盘控制、动力传动等芯片,用于电能转换类IGBT、MOSFET功率芯片和电源管理芯片,用于自动驾驶的射频、光电转换CMOS、图形处理GPU、图像信号处理ISP、神经网络 NPU和系统级SOC芯片,以及车载的音乐、会议、语音等系统芯片。车载芯片与软件系统、数据算力、万物互联、信息安全等共同构成了智车的价值链、生态链和创新链的核心技术底座。
当前国内外汽车产业格局深刻调整,国内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车载芯片仅有个位数的国产化率未能并驾齐驱。推进“车芯协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取得进一步突破、打造“智车强省”、推动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需要。
从“芯屏器合”实践到“车芯屏”生态融合探索。因安全性、可靠性和效率性的要求,车用芯片的要求高,技术攻关难度大,需要持续高投入和长时期的迭代升级。同时,芯企、车企等创新链连接还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资源聚集和深度融合,国内在计算、控制、功率、感知、安全等芯片对外较为依赖,存在着低端“卡产量”、中端“卡产能”和高端“卡迭代”的问题,国产车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条赛道上,安徽已经占据有利身位。近年来,安徽省出台一些重要政策,推动智车生态化发展。奇瑞、江淮、蔚来等汽车龙头通过全资、合资、对外投资等产学研用联合方式加快车芯研发,奇瑞与百度、中兴通讯、地平线等展开战略合作,研究探索自动驾驶、车规级芯片、车联网等领域。杰发科技、合肥四维图新、科大讯飞等企业分别在车规级芯片、智行汽车大脑、车载语音等方面,积极拼图车载芯片。全省支持汽车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组建运营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
前些年,安徽构建“芯屏器合”产业链,近期又加强“车芯屏”生态融合,目前产能全球第九、国内前三的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重点推动显示驱动芯片等五大产品线规划车用平台。安徽将率先打造车用芯片的设计、代工、封装测试等区域一体化的IDM模式。
推进“车芯协同”攻关的路径。在省委、省政府引领下,安徽坚持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生态理念,围绕“车、路、云、网、图”关键要素,加强工作统筹,认真落实省内出台的相关规划与政策,动员全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其一,率先打造以晶圆厂为核心的区域IDM模式。发挥本地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车产业等设计端、制造端和需求端企业优势,围绕晶合集成等骨干企业,从显示驱动、电源管理、图像传感器等基础性车芯为突破口,形成设计、流片、制造、封装、测试、应用、迭代的本地紧密链条,打造全国领先的车用芯片区域IDM模式。其二,加强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搭建运行开放型生态实验室,推动车企、芯企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展开一些前瞻性研究,每年推进一些产业项目攻关,着力突破车控、电控、算法等“卡脖子”环节。其三,推动车端车控车载和智能操作系统生态融合。推动整车企业与互联网、5G通信等企业合作,融合运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支持开展智能汽车车路协同测试及规模化示范应用,实现“人车路云”高效协同。其四,吸引优质芯企向安徽集聚。针对车规级芯片、能源转换芯片和自动驾驶芯片等痛点,通过互相参股、联合投资新企业等模式,建立紧密联盟,展开联合研发,实现行业短板重点突破。其五,引导基金丛林投资车芯协同项目。以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为引领,带动基金丛林,加强“芯车协同”项目投资。
张岑遥
(作者单位:安徽省信用融资担保集团)
稿件来源: 中安在线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