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将方言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之下,除了组织语言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方言进行保真之外,还应充分发挥方言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把方言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之中。
方言传递党音,助力乡村提升宣传工作实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党的方针、政策之指引。而要让这些方针、政策落地见效,做好宣传工作至关重要。毫无疑问,使用普通话可以原汁原味地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但也要看到,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村,并没有完全普及普通话。这种情况下,如果全部使用普通话进行宣传,部分群众就无法充分理解宣传内容,方针、政策也就得不到真正落实。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发挥方言自身的宣传功能,将方针、政策说到群众的心坎上。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方言传党音,入耳更入心。使用鲜活生动的方言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不仅能够拉近宣传人员与群众的距离,而且深入浅出,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将“高大上”的理论变得更具“烟火气”。实践证明,用方言土语传递党的声音,群众能够坐得住、听得进、学得懂、记得牢,“硬举措”能够实现“软着陆”。
方言服务调研,助力乡村解决民众急难愁盼。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阶段,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开展调查研究,悉心体察民情,耐心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在调查过程中,如果听不懂当地的方言,甚至连常见名词的语义指向都不知道,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时还会闹笑话。对此,广大基层干部在与群众交朋友的过程中多说多练,熟悉语言情景,让自己的语言“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用“接地气”的方言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倾听民声,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方言凝聚人心,营造乡村和谐稳定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方言之于一个地方,可能相当于一种性格之于一个人,能够产生出强大的认同力量。方言不仅是宣传、交流的工具,还是情感的纽带,可以消除隔阂、消除猜忌、消除误解,为乡村营造和谐稳定的氛围。因此,乡村治理工作要充分重视方言的凝聚功能,坚持语言平等,杜绝歧视方言,不断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让方言在增进乡情中发挥独特作用。
方言承载文化,助力乡村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精神文化上的富足,始终是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的存在使得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和丰富。充分利用方言的优势,积极推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促进乡村文化百花齐放,是丰富乡村民众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民众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将戏台子搭建在乡间村口,定期开展以方言为载体的诸如民歌、戏曲之类的文化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此外,当前一些乡村图书馆的资源不够丰富。适当增加当地方言志、当地方言文学作品等接地气的读物,不仅能为村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还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方言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拓展经济增长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方言在助力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当前,文化产业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仍然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开辟文化产业发展新赛道。有效整合乡村方言文化资源,做优方言文创产品。比如,可以制作方言表情包、方言机器人、方言语音导航等,丰富方言文创市场。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游”,而是更多地选择“深度游”,想在当地倾听原汁原味的方言土语,与当地村民进行沉浸式互动。对此,可以引入方言导游、方言讲述当地故事等旅游项目,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郑益兵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