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常德市港中坪村考察基层减负情况时指出,党中央明确要求为基层减负,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要精兵简政,继续把这项工作抓下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基层稳则天下安。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纷纷开展减负工作,着力为基层干部“松松绑”。但是,在减轻一些负担的同时,却出现很多“应减未减”“此减彼增”“不减反增”等病症。基层负担是一个“慢性病”,要防止病情恶化,各级部门、干部必须结合实际工作情况,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找准病灶,把握思想“总开关”,以严的基调从观念作风上抓整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建立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让减负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长期以来,许多地方喊着为基层减负,实际却是用形式主义解决形式主义,“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一些上级机关在减负的过程中,为求政治政绩,调研工作不够深入,政策制定不够科学,一拍脑袋就决策,只注重传达、督导、验收,导致减负结束。这更造成了基层的负担加重,偏离了减负的初衷。说到底就是有些党员干部的“总开关”出了问题,“官本位”思想严重,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记“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教诲。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求快立功的浮躁情绪,坚决杜绝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华而不实的包装作秀,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要牢记权力来自人民、当为民所用,慎重决策用权,解决好“如何树政绩”的问题。
靶向下药,常念实绩“紧箍咒”,以严的措施在体制机制中找方法。基层减负,绝非简单做减法。有些地方为体现“深入”贯彻落实,干脆完全放弃已完成的工作,根据新规则和新要求重新开始,落实工作由留痕变成刻意留痕,“干工作粗糙,写报告仔细”成为下级部门应对上级考核、督查的一大“法宝”。如此“减负”看似立行立改,积极落实减负政策,实际上只会让基层越减越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减负”是必须的,但不可任意妄为。既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鲜明导向,深入群众、深入企业了解真实情况,让以往“以档案盒多少论英雄”的考核方式成为历史。还要对追责问责机制进行规范,坚决纠正“以简单问责下级代替自己整改落实”的不良现象,破除把问责作为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要赋予基层干部“话语权”,开辟多种途径,鼓励基层干部监督、举报“乱作为”事项,为担当者担当,明确基层工作职能,防止压力“甩锅”,防止上级部门将职责倾斜转嫁到基层,让基层干部有时间、有精力“离开案头”“走下高楼”,在田间地头中干出实绩。
久久为功,常扬监督“铁鞭子”,以严的氛围在动真碰硬中防反弹。驰而不息,方能久久为功。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为基层减负而努力,这也折射出基层负担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一抓就好转、一松就反弹,切不能轻视。“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要防止基层形式主义等顽瘴痼疾反弹回潮,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就要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坚持制度落实和加强监管相结合,把基层减负纳入常态化工作,对突出问题敢于亮剑、严抓不放、常抓不懈,曝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典型问题案例,形成“层层落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的浓厚氛围,让不作为乱作为、过度留痕、层层加码、随意摊派等问题无立足之地。还要完善容错与纠错机制,认真落实中央“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健全澄清保护机制,对改革攻坚中的“无心之失”“探索之误”依法依纪予以宽容,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闯、卸下包袱干。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公开选用扎根基层,勤勉尽责,踏实肯干的好干部,树立在基层岗位作出突出业绩、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优秀模范典型,为广大基层干部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良好环境。(作者 王宇)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