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如何让党员干部在基层走深走实,让高深的治理理论沾上人间烟火气,让群众喜闻乐见,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党员干部主动作为、人民群众积极融入,才能把学用结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因此,基层治理必须在民情民意民需的“三味”人间烟火中燃起来,才能真正在基层发挥作用。
用“满腔热血”的激情力量,融入基层看民情。深入基层不放松,根源在群众中,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坐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们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亲身体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滋味,才能真正感受到老百姓生活的百般滋味,才能看到普通人的难处,想到老百姓的需求,为老百姓带来新的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少数党员干部疏远了群众,忘了“我是谁、为了谁”。还有年轻的党员干部,知识水平不低,但缺少吃苦意识和基层经验,不愿意俯下身子倾听群众的声音,不愿意和农民群众打交道,不融入基层肯定是做不好基层工作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在基层。只有脚踏实地地扎根基层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基层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养分,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发展为人民服务的事业。
以“实事求是”的真理力量,调查研究知民意。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想把群众工作做好,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用明若观火的洞察力去发现真实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不能搞形式主义。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在基层为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查研究就是了解民情民意的关键所在。实打实地深入群众之中,开展调查研究,看到问题的本质,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才能解真难、纾长困,从解决“一件事”延伸到办好“一类事”,使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用“贯彻始终”的实干能力,践行宗旨解民需。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推动基层治理出真章见实效,就要拼上一股子风风火火的冲劲,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把为民服务的事情做“实”。要学习贯彻“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工作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立足于“下”、根植于“民”,能够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处理的想办法去做,面对群众的诉求不能怕更不要回避,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的实干担当换来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把理论学习的精神食粮转化为推动为民服务的强大战斗力。人民群众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果的最终评判者。(作者 胡瑞)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