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敢闯敢干、真抓实干,积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建设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美丽乡村。
基层干部身心“沉”下去。乡村要振兴,关键是要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那么如何将政策落实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关键是要基层党员干部做到在一线掌握社情民意、在一线落实党的政策、在一线化解矛盾纠纷、在一线打通难点堵点、在一线解决发展难题、在一线消除风险隐患。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践行“四下基层”,不仅需要旗帜鲜明地突出“身入”,更要实实在在地做到“心入”。
为民服务质量“提”上来。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基层党员干部要学习榜样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他们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学会以服务的思维处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建立高效系统的群众工作沟通机制,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以确保在应对复杂问题时能够迅速作出决策并且高效地执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形式主义包袱“甩”出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文山会海、“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问题都是加重基层负担的“牛皮癣”,只会离实际和群众越来越远,本质都是政绩观错位与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应做到真正倾听基层老百姓的声音、虚心接受群众监督,不断纠正“跑偏”的思想观念,注重工作实践和群众感受,让形式主义无处藏身。戒除形式主义,是检验一个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的试金石,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作者 王佳怡)
稿件来源: 安徽日报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