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评 >正文

时间:2024-05-10 13:14:00

  4月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在全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之下,提高文物保护利用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整体水平,已成为一项长期且重要的重任。我们必须以“出新”“出圈”“出海”的方式,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真正实现其历史与文化的价值。

  穿越岁月,历久弥新,让文化遗产“出新”。让文化遗产“出新”,就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创新方式和方法,让传统文化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需要我们以时代为坐标,以科技为支撑,用创新思维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比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古老的文物进行三维重建,让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体验;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依托这些创新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文化遗产更加鲜活,也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跨越边界,走向世界,让文化遗产“出圈”。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能仅限于国内,更需要走向世界,让全球人民共享人类文明的瑰宝。“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实物证实的历史,是实物再现的文化。”在与世界多元文明的碰撞中,中华文明中无形的理念与精神是中国人的立身之本,非遗作为人性精神的有形体现,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我们要通过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国的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文化遗产,进行互鉴互学,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我国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也可以让全球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扬帆远航,跨海传播,让文化遗产“出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充分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此,拓宽渠道,增加非遗应用场景,外国朋友会更青睐中国非遗的高超技艺;非遗为媒,促进民心相知相通,中国非遗获得海外圈粉无数。在全球化的今天,让文化遗产“出海”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出新”“出圈”“出海”,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为指引,秉持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让沉睡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真正实现其历史与文化的价值。同时,我们也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全球的文化遗产,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发展,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者 江涛)

稿件来源: 安徽新闻网
编辑: 乔婷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