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评 >正文

时间:2024-05-10 13:14:00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章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主动贴近群众、融入群众,用情用心用力解决群众的每项诉求,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保障、可持续。

  距离上接近群众,主动迈进群众的门槛。能不能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关键看党员干部能不能真正做到和群众将心比心、用真情换真心。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中,重民本的思想是一直被倡导、实行的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2022农历小年刚过,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风雪,走进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段村村民蔡文明家,看到一家人脱贫后生活越过越好,总书记十分高兴。总书记常常以“时时放心不下”的心态,走进百姓家中,看看他们住得暖不暖、吃得好不好,并时常嘱托要“多交几个能说心里话的基层朋友”,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只有先拉近与群众空间上的距离,才能为下一步消除心灵上的隔阂做铺垫。

  心灵上贴近群众,主动走进群众的心间。走近是第一步,党员干部不应只追求距离上的近,还要真正做到心灵上贴近群众。“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过江河之畔、黄土高原、烟雨江南,每到一处都同乡亲们聊家常、算收支账,有关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书记都细致地看、耐心地问。当好“人民的勤务员”首先就需要了解群众真实的生活、迫切的诉求,广大党员干部在走进群众的家门后,要主动坐“矮板凳”,少讲“官话套话”,多讲家常琐事的贴心话,党员干部只有说群众常说的、听得懂的话,才能换来群众的心里话,于群众话语间“知稼穑之艰难”“知小民之依”,工作中才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不断反躬自省,有了情感基础,才能听到群众呼声。

  行动上爱护群众,主动靠近群众的难事。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聚焦问题、提出对策、立足实干,下大力气去解决群众难事、急事,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就看群众脸上有没有笑容、百姓心中暖不暖,这才是最后的落脚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做让群众信得过的事情,努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既然是问题,就不会被轻易解决,遇到困难亦是常事,无论多大多难,要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不能搞“半拉子工程”,更不能让群众兴致高涨地期待到最后大失所望而归。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动邀请群众评价工作,虚心接受评判,及时改进工作,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真心叫好。(作者 徐礼滨)

稿件来源: 安徽新闻网
编辑: 乔婷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