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发行。人才是最珍贵、最具持续性和最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通过持续激发人才的积极性,积聚众志成城的力量,助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要搭建“全球视野、世界水平”的“桥”,填补人才的“需求缺口”,实现“精准引进”。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人的力量和人才的培养。当前,我国克服了诸多困难和挑战,顶住了下行压力,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回升态势。从金融科技到医疗健康,再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等领域,中国市场更加广阔,创新创业环境优越,发展空间大、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前景光明。各级各地应具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魄力和眼界,主动抢占未来发展和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充分利用跨国学术机构、科技人才联盟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平台,全方位引进符合国家战略、地区发展和特色产业需求的人才,以真诚的求贤若渴之心,吸引更多国内外有识之士到中国大展拳脚、共创辉煌。
要展现“诚心诚意、求贤若渴”的“魄”,化解人才的“安居困难”,营造“温暖归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育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地区和城乡差异,系统谋划并实施人才专项培育计划。各级各地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既立足本地实际又展望未来,着力解决“产业之难”“发展之困”“企业之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定制成长方案,开展专项培训,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在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培养科技领军人物、工程师和技能工匠等人才,真正打造一支引领创新、能够胜任重任的全能“生力军”。
要实施“高质量发展、人才自主培养”的“策”,解决地区的“产业难题”,培育“未来科技”。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伴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国内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地纷纷推出各种政策“红利”。关键在于以“礼贤下士、宾至如归”的诚心,尊重、珍惜和成就人才,使其真正感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各级各地要站在人才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了解其思想和工作动态,倾听心声、收集需求,制定和完善人才服务、安居保障和子女教育政策,有效解决人才的“当下之需”和“当务之急”,营造安居乐业和放心拼搏的良好环境。要拓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人才流动机制,搭建广阔舞台,使人才在“有归属、被需要、有奔头”的环境中充分释放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活力。
要营造“竞争氛围、激发斗志”的“场”,破除人才的“前重后轻”,赋予“广阔舞台”。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落地的关键,许多地方仍存在引进人才“前重后轻”“鞋不合脚”等问题,不仅浪费了人才资源,也辜负了人才的壮志。各地要聚焦事业发展需求,从人才的工作经历、专业方向和涉及领域等维度进行精准匹配,并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潜力。要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揭榜挂帅、搭台摆擂和赛马比拼等措施,将“千里马”放到攻坚一线,通过实践锤炼和竞争氛围提升其应变能力和本领,更好地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等主阵地发光发热,形成“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人才格局。(作者 王天义)
稿件来源: 安徽新闻网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