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派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党的建设和培养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各级组织部门要紧盯“选、定、管、用”四个关键环节,选优派强驻村工作队员,做到驻村轮换“不断档”,有效衔接“不缺位”。
严把标准“选”。建强一支队伍,是打赢一场战役的基础。少数干部选派结束后,所在驻村对其口碑评价不佳,影响带动不强,实绩作用不显,损害了选派干部形象,削弱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根本原因选人没有选好选对。选派帮扶,关键在人。如果选到“不合适的人、人不合适”,不仅起不到帮扶作用,反而会贻误时机,拖延发展。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好选人首关,将那些“滥竽充数”“摸鱼佛系”之辈拒之门外,刹住“论资排辈”“轮流坐庄”之风,坚持“以能选人”,在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在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农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选准派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注重选派那些政治素质过硬、品德过硬、作风过硬的同志,特别是经历过驻村扶贫工作检验、受到群众广泛认可的同志。
优化匹配“定”。实践证明,让“合适的人”在“适合的岗”干“擅长的事”,才能将事做好做成做出彩,选派工作也同理。如果选派干部与所在驻村理念“不对路”,专业“不对口”,聚力“不对齐”,节奏就难以保持合拍,更遑论形成帮扶合力。“排兵布阵”时应聚焦驻村“需求侧”与选派队伍“供给侧”,坚持先定村后定人,注重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统筹把握好选派干部驻村后的适应度、专业能力与发展方向的匹配度、干事动力与基层需求的契合度,实现“人”与“村”的优势互补,确保选优派强,如将经济部门的选派干部尽可能分配到集体经济薄弱的村以争取项目、资金,提升经济收益,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将选派部门的职能优势、驻村干部的专业所长充分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胜势。
建章立制“管”。选得好,也要管得好。有的选派干部状态驻村不在线,“身在曹营心在汉”,舍不得丢不下主责主业;有的存在感不强,找不准职能定位,不敢发声、不敢干事;有的“度假式”驻村,到村“说走就走,到此一游”,等等。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少数地方在选派干部管理上不敢管、不善管、不会管的短板弱项,也是各地提升选派帮扶实效的关键所在。要坚持好“严管厚爱”原则,严格落实“吃住在村”要求,规定驻村时间和职责分工,通过考勤管理、工作例会、日常监督、纪律谈话、考核评价等制度约束引导选派行为。同时,持续加强对驻村干部的关爱支持,进一步健全完善待遇保障、健康救治、抚恤救助、安全教育、人文关怀、评先评优、容错纠错机制等,激励支持选派干部担当作为勇于争先。
人尽其才“用”。明确驻村干什么,是用好驻村力量的第一步。少数选派干部刚到基层,面对的是乡村振兴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甚至有些是棘手烫手的急难险重,难免感到无所适从,或者脑袋空白、无能为力,或者满腔热情、浑身干劲不知道往哪儿用,总感觉缺少用武之地。这时候就需要各级组织部门指路明向,告诉他们“要干什么”“为什么干”“该怎么干”,帮助他们理清职责清单,细化驻村任务,列出当年要办的“急事”,长期要办的“要事”,阻碍发展的“难事”,点出驻村帮扶的切入口、突破口,促使选派干部尽快“上岗出道”。同时,聚焦补齐能力短板,通过教育培训、举办讲堂、擂台比武等形式,讲政策、教方法、传经验,同台竞技、以武会友、以赛提能,让驻村干部脑中有思路、眼中有任务、手中有招数。(作者 洪眉)
稿件来源: 安徽新闻网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