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印发以来,“基层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然而,基层干部的普遍呼声表明,为基层减负这项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唯有上级部门纠正思想、勘破迷雾,走出“为基层减负就是给自我加压”的思想误区,才能从源头解开形式主义的束缚,真正让基层干部卸下重担,以轻盈姿态投身到振兴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去。
勘破“让基层少干一点,上级部门就多干一点”的迷雾,认识到明确权责为的是同心合力,而不是内卷内耗。有些上级部门错误地认为,一旦基层干的活少了,自己就得全部“兜底”,于是便列出了一连串的“任务清单”,不考虑基层有没有推动相关工作的能力,该是基层干的一样不少,不该基层干的也“一股脑”下派。一旦出了问题,就立刻将“枪口”对准基层,为他们扣上一顶“执行不力”的帽子。这种权责不对等的状况,让基层“欲哭无泪”,慢慢就变得消极怠工、“躺平”“摆烂”,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导致各项工作陷入了僵局。上级部门必须敢于“自我革命”,建立切实有效的权责清单,明确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责任边界,在基层单位的权力范围内划分任务,日常多加强培训和指导,少摊派基层职责以外的工作,真正做到上下同心,劲往一块使、力往一块出,提高办事效能,减少无谓的消耗。
勘破“让基层忙碌一点,决策部署就正确一点”的迷雾,认识到争先进位争的是实绩实效,而不是功劳苦劳。个别领导干部能力有限,却又急功近利、热衷表现,没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调查研究,反倒迷恋上了“包装功夫”,热衷于“放卫星”搞浮夸,把原本成效不高的工作吹嘘得绝无仅有、仿佛有重大创新突破一样,并且延伸出许多看起来很科学很系统的“细枝末节”,变着法让基层去“落实”、去“见效”。为了完成任务,基层干部只好四处奔劳,拉横幅、放广播、开大会,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实际上,这些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裨益甚少,严重浪费了基层资源,是经过“精心打扮”的形式主义。要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尺度,对那些“假大空”的现象及时予以提醒纠正,坚决遏制不正之风的蔓延,真正将基层有限的资金资源、人力物力用在“刀刃上”。
勘破“让基层畏惧一点,开展工作就顺利一点”的迷雾,认识到考核评价考的是激励担当,而不是颐指气使。绩效考核制度推行以来,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一些上级部门却“狐假虎威”,自以为掌握了打分评价的权力,就在基层面前“捉班做势”“趾高气扬”,有时把“鸡毛蒜皮”的小事也纳入评价体系中,动辄追责问责、通报批评。更有甚者,在部署工作时言辞尖锐、态度嚣张,“官老爷”的派头摆得很足,官僚主义姿态尽显,却大言不惭地表示这样的作风是“雷厉风行”,能够更有力地推动工作,让基层敢怒而不敢言。要切实提高评价考核质量,严格控制考核总量,避免“多头考核”“重复考核”,力争做到科学规范、客观公正、精细量化,不简单以留痕多少判断工作成效,让考核评价成为“指挥棒”而不是“杀威棒”,持续激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力,让奋发进取、担当作为蔚然成风。(作者 余志飞)
稿件来源: 安徽新闻网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