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发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古人的智慧穿越时空,与新时代的人才观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一幅引才、育才、用才的壮美画卷。
引才如引凤,筑巢引凤展翅飞。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在当今全球化的人才竞技场上,构筑高端引才的“梧桐树”,不仅需要政策的吸引力,更需要文化的凝聚力和环境的亲和力。要真正实现“筑巢引凤”,就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包括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障、便捷的公共服务以及舒适的生活条件,让每一位引进的人才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安心、放心、舒心地在这片热土上施展才华。
育才如育苗,深耕细作待花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才培养如同灌溉幼苗,需精心培育,耐心守候。在这个过程中,“精准滴灌”比“大水漫灌”更为重要。首先要加强基础教育,特别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教育,为未来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等教育应当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优化课程设置,鼓励跨学科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要重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提升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更为关键的是,要营造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让每一个有志于科研探索的年轻人敢于梦想、勇于尝试、善于创新。
用才如用兵,量才适用显神通。“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用才之道,在于识人之智,更在于用人之巧。人才的价值在于使用,而用好人才则是一门艺术。正如古代兵法讲究知人善任,现代国家治理同样需要精准识别人才,合理配置资源,让每位人才都能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这要求打破体制壁垒,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具体操作层面,通过建立更加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比如项目制、合同制等新型用人方式,以及推行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强化绩效评价,注重成果导向,但也要避免“唯论文、唯帽子、唯奖项”的倾向,而是要综合考量人才的实际贡献和长远潜力。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才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无论是国家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还是基层一线,都要成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广阔天地。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人才“三字经”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它激励着我们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包容的胸襟、更加科学的方法,书写出属于中国的精彩人才篇章。(作者 陈祥)
稿件来源: 安徽新闻网
|
编辑: 乔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