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时评 >正文

时间:2025-09-03 15:02:21

  教育公平,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孩子入学分班的具体环节中。今年铜陵市将教师子女纳入阳光分班的实践,犹如投入教育公平湖面的一颗石子,既打破了长久以来“教师子女享特殊待遇”的坚冰,也折射出教育公平在精细化推进中的新命题——唯有拆除“隐性特权”的围墙,以绝对透明的程序立信,才能让公平的阳光真正普照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回溯铜陵市的阳光分班历程,自2015年推行以来,“均衡配置、社会参与、现场抽签、过程透明”的原则早已成为破解“择班热”的良方。从确定班额到师资均衡,从生源分配到现场配对,每一步都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的共同监督下进行,这种“看得见的公平”,曾让不少家长放下了“择班焦虑”。但公平分班只是相对,长期以来,“教师子女是否参与阳光分班”的疑问,始终是横亘在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一道信任鸿沟。一些学校甚至明文规定教师子女不参加阳光分班,可以自由选班1次,这也在无形中侵蚀着教育公平的公信力——当教育者的子女被置于“规则之外”,教育公平的话语便难免显得苍白。

  教师子女不参与阳光分班现场,既有历史与传统惯性的因素,部分地区早期为“便利教师课后辅导、沟通工作”形成相关不成文惯例,且未随阳光分班政策推进同步调整;也存在隐性特权思维作祟,少数学校或教育者将教师职业付出与子女教育特权挂钩,认为教师子女应享受“选班优待”,实质是对规则公平的漠视;同时,还源于部分学校规避争议的片面考量,担忧教师因子女分班问题产生工作情绪,进而选择“特殊处理”以减少表面矛盾。

  今年教师子女全面参与阳光分班,正是对这一“特权”的精准回应。在铜陵市某小学的分班现场,当12名教师子女的名单从“特殊标注”转为“公开抽签”,当家长代表亲手从透明箱中抽取卡片,将孩子们随机分配至各个班级,当抽签结果实时写在黑板上、全程录像存档,这些细节所传递的,不仅是程序正义,更是对“教育者先守公平”的生动诠释。教师作为教育公平的践行者,其子女是否遵守同一规则,直接关系到公众对教育制度的信任度。正如一位家长在现场所言:“看到班主任的孩子和我家孩子一起抽签分班,之前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这种信任的重建,远比任何政策宣讲都更有力量。

  教师子女参与阳光分班,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示范效应。教育公平的实现,既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社会共识。当教师带头让子女遵守分班规则,当“教育者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成为常态,这种示范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它能缓解家长的“择校择班焦虑”,减少因猜疑产生的教育内卷;它能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到“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在心中种下公平的种子;它更能重塑教育生态,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而非“特权博弈”的战场。

  教育公平的推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校准方向、完善细节。教师子女参与阳光分班,是铜陵市阳光分班政策的一次重要升级,也是教育公平向“无死角”迈进的关键一步。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守护教育公平底色,不能仅停留在“教师子女参与分班”这一层面。未来,还需要教育部门进一步细化规则,明确“特殊批次”的适用条件与操作流程,避免各地学校自行其是;需要学校将“透明”贯穿于分班的每一个环节,从名单公示到抽签过程,从结果核查到异议处理,都应做到有据可查、有迹可循;更需要社会各界持续监督,让阳光分班真正成为“不可动摇的制度”,而非“可松可紧的政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公平则是教育的生命线。铜陵市教师子女参与阳光分班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教育公平的实现,既要敢于打破“隐性特权”的壁垒,更要善于用“透明公开”的程序立信。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未来的希望之光。(作者:李子豪、冯正 编辑:吴福成)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