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风寒人稀。我步履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
不远处一辆空的士迎面而来,我随手一招,的士划了一个大大的圆弧,稳稳地停在我的身边。开车的是一位大姐,四十多岁的样子,短发,比较善谈,换挡刹车点油门,显得很精干。和她聊了几句出租车行业的收入后,她竟然颇有感触地叹了一声:“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是那位大哥,至今在我心中都隐隐作痛。”原来,2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中年男子打她的车去南京。晚上视线不好,加之合宁高速正在建设,快到南京的时候,来到一个环岛地段,不知是谁动了指示牌还是指示牌标注没看清,车子驶上了返回合肥的高速。快到肥东的时候,她发现不对劲,就对乘客撒谎说:“大哥,和你商量个事,我的车出毛病了,得下高速去检查一下。快到南京了,你拦个车去南京吧,可以少给20元。”睡眼惺忪的中年男子揉揉眼睛,竟然同意下了车,她一点油门,加速跑了。回来后,她每想起这件事,就觉得背负骂名,受人谴责,心有愧疚,灵魂多年不能解脱。后来公司组织志愿爱心车队,她第一个报名响应,抢着为残疾人、老人、高考学生做义务,以多行善举来洗刷心灵的不安。说完这个故事后,她叹口气说:“我是一个不合格的爱心驾驶员。”说话时,她的眉宇间流露出深深的自责。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关于救赎的文章,感触颇深。说的是吉林省有位伐木工人叫赵希海,他从1962年起从事林业生产建设,20多年里,他伐过多少棵树,留下多少根桩,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1989年,当了半辈子伐木工的赵希海退休了,他总感觉伐木这些年亏欠些什么,左思右想后,他宣布一个重大的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赵希海把“偿还”当作对大山的承诺,当成有生之年的最大责任。他背起铁锹干粮,风雨无阻,踏上义务植树的征程,大山见证了赵希海18年间开拓出的绿色事业。18年,他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11万多株。这11万株“救赎”树谱写了一个老伐木工人感人至深的“偿还”故事,也了却了他的终生心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认识到自己的过错,犯了错后是否能自我救赎。每日,当夜幕降临,让我们静下心来,三省吾身。
查鸿林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