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医事考》是红学家宋淇与名医陈存仁联袂之作,一文一医合力,剖其隐微,晰其原委,揭示宝玉略知医理、宝钗巧配冷香丸、可卿死因多疑点云云,读之如推窗见月,天地皎洁。然而,《红楼梦》里究竟有多少医生?他们的医术与医德又如何?却语焉不详,亦是白璧之瑕。
医生在《红楼梦》里,显然不是刻意描写对象,但那么一个显宦之家,那么一个庞杂人群,要演译人生的哀乐相生、悲欢共怀,尚或“缺医少药”,那是不可想象的。秦可卿的病与死,乃大观园第一宗医案,当尤氏与贾珍细说病情之时,医生也就顺理成章地登场了:“如今且说媳妇这病,你到那里寻一个好大夫来与他瞧瞧要紧,可别耽误了。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那里要得”。随着故事的推进,“一个好大夫”张友士果然不凡,而“这群大夫”却始终面孔模糊。
曹雪芹惯用“双峰对峙”之法,医生这个群体,在他的笔下,同样泾渭分明。写太医张友士之清,庸医胡君荣之浊,笔墨都十分经济,却是到位。
张太医的出现,也是无巧不成书。正当贾珍夫妇抑郁不乐之际,张友士上京给儿子捐官,住在冯紫英家,冯乃向贾珍推荐,说他是自己幼时从学的先生,“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贾家大喜过望,马上出具名帖邀请。谁知人家认理不认势:“方才这里大爷(指冯紫英)也向我说了。但是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就是去到府上也不能看脉。”答应“等调息一夜,明日务必到府”,自然,张太医也说了一番“医学浅薄,本不敢当此重荐”之类的客气话——张太医亮相的这个小插曲,不可小觑,按陈存仁的说法:“这是第一流医师的口吻。”一个守规矩的医生,为了不辜负重荐,为了对病家负责,调息好身体与精神,是头等大事,至于病家的权势地位,也妨碍不了他的行医原则。
张太医如何进贾府,如何望闻问切,如何开药方,开了什么方子,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一路写来,读之娓娓忘倦。作为医生,其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令人心生亲切,其与众不同之气质,守分尽责之精神,完全超越了江湖气慨、济世情怀的芸芸众医。
张友士之外,还有为黛玉配药(二十八回),给袭人开跌打损伤药(三十一回),为贾母(四十二回)晴雯(五十三回)宝玉(五十七回)看病的六品御医王济仁,为黛玉开方用药的鲍太医(二十八回),受贾母称赞的太医院正堂王君效(四十二回),还有另一个常年给贾府看病的张太医(五十一回),都隶属太医院,他们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无庸置疑的,令人费解的是,张太医进京为儿子捐官,王太医谋干了军前效力,回来好讨荫封的(六十九回),莫非如此优秀的大夫,也有庸常的一面?
写庸医之庸,曹雪芹不作雷同之笔,他是先画群相,再挑典型。
估计曹雪芹相当看不起这帮人,画他们的嘴脸,尤其惜墨,只借他人之口说出。现成的有“这群大夫”,现成的有尤氏之口:“一个个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说一遍。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他们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子,吃了也不见效,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其实与病人无益。”尤氏当然不懂医道,但她却把这帮人看得焦干:一味推诿,唯知折腾。
胡君荣之庸,与推诿与折腾者又有不同。此人在书中两度出现,第一次是给晴雯看病(五十一回),乱用虎狼药,为宝玉识破,才算化险为夷。第二次是给尤二姐看病(六十九回),误诊“不是胎气,只是迂血凝结。如今只以下迂血通经脉要紧”。贾琏依方抓药,调服下去。“只半夜,尤二姐腹痛不止,谁知竟将一个已成形的男胎打了下。”有人说胡某是初出道,水平有限,我怀疑此说,试想,能跟贾府攀上关系,岂是初出茅庐之辈?胡君荣两次乱用虎狼之药,根子在他的好色。先给晴雯看病时,被老嬷嬷带了进来,“晴雯从幔帐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只一个“忙”字,点破他方寸已乱;后来给尤二姐看病,便进了一步,直接提出“医生要大胆,须得请奶奶将金面略露露”,待到尤二姐露出脸来,“胡君荣一见,魂魄如飞上天,通身一麻,一无所知。”可惜贾琏不比宝玉,对医药一窍不通,遂酿成悲剧。
曹雪芹叙事、抒情、状物,每每包举万象,纤芥无遗,“医外设医”即是一例。如果大观园里,仅那么几个或一群职业大夫看病下药,肯定少了许多情节,损了许多意趣,他要添几个非医之医,或是让笔下人物略知医理,与正经的医生配合、补充、捍格。
医外之医,不是和尚,便是道士。第七回周瑞家的与宝钗闲聊,聊出一个和尚和一副“冷香丸”来。原来宝钗幼时有一种怪病,久治无效,“后来还亏了一位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病,因请他看了”,这和尚说的在理,开了海上方,给了药引子,异香异气,交待发了时,吃一丸就好。很明显,这和尚不仅药到医除,看来也是免费服务。
旧时的读书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所以宝玉略知医理,也在情在理,但也只是略知,庚辰本脂批说他:“却只是在频(颦)钗等人前方露”,平常他是不出手的。至于宝钗,不仅配“冷香丸”自服,偶尔为黛玉配药,到了八十回之后,其母与夏金桂怄气,肝气上逆,左肋作痛,宝钗不等医生来看,先叫人买了几钱钩藤来,浓浓地煎了一碗,给薛姨妈吃了,又和秋菱捶腿揉胸,停了一会儿,略觉安顿。看她如此沉着娴熟,不让医家,跟宝玉略知医理,评评方、把把关,不可同日而语了。(程耀恺)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