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祠 塾

时间:2021-03-10 15:39:34

  现代人对古代“学校”形式的了解,比较熟悉的有学宫、书院和私塾。学宫为官办,书院是社会“众筹”所办,私塾则泛指私办。在

  古代“学校”所有形式中,私塾最为普遍,近似于今日的小学。但它不是规范划一的教育机构,名称与类别五花八门。就教育程度来说,称为蒙馆、蒙学,主要承担启蒙教育;就教育举办者来讲,细分为家塾、义塾,根据是个人还是众人办的加以区分;就办学地点来看,有村塾、庄塾。对于这些,不是当时的人很容易混淆。私塾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主要是家自为学,缺乏统一管理,良莠不齐。为此,一些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大的家族或其分支,就创办了另一种形式的“学校”——祠塾。尽管它的名气没有学宫、书院那么大,也没有传统私塾那么普遍,但它确实在古代教育普及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近代比较著名的祠塾像浙江瑞安的诒善祠塾,被誉为“温州地区近代文明的启动点”。创办者孙衣言(1815—1894)是曾国藩门生,清道光30年进士,以翰林院编修升侍讲、上书房师傅,后任安庆知府、安徽按察使、湖北和江苏布政使。光绪元年他回到家乡,在家族祠堂基础上创办祠塾,教房族子弟,兼收族外志愿就学者,培养出了一大批经世之才。

  清代尤其是后期,安庆地区大一些的家族基本都开设有祠塾,建筑通常与祠堂形成一体。“择文行兼优者,延之为师。凡族中子弟,有资高才俊者,均送入祠学读书”(光绪18年版安庆《义门丁氏族谱》,下同)。

  祠塾相当于是在府学、县学之下设立的“族学”,不仅为族人子弟上学提供了场所,更重要的是承担着管理家族教育的职能。它通过会课等管理方式和手段,使学子在参加科举县试(童子试)之前,参加一次高规格的族试。不但增加了一次准科举考试的经历,而且对应对科举考试能力进行了检验,比较好地发挥了激励作用。

  会课也叫会考,它是祠塾组织的对家族子弟的集中考试测验。祠塾在组织会课时,就好像科举考试中的贡院、考棚。家族往往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成立祠塾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人员的产生办法和职责:“董事不必挨房轮派,只凭公推,选族中殷实老成二人,收掌租入,经理会课。其原捐、管庄、赤契、水单、捐约、簿籍并交二人分收,以备查验。日后,卸董仍检明清交接手之人,接事者具领字与卸董人为据。”管理机构的组成,坚持任人为贤、能者多劳的原则。同时,还实行回避制,“原捐后嗣不承董事,以杜侵渔”。凡是祖上向家族做过捐赠的族人后裔,不参与会课的管理工作,以杜绝家族财产受到侵占。

  会课的组织有一系列的具体要求。参加会课的学生,头一天到祠塾报到,会课结束第二天早饭后离开。这期间的供给,按照科举考试时省院试的标准执行。除了会课当天中餐有一个荤菜外,其余全部是蔬菜饭。当然,在祠塾会课期间绝对禁止饮酒。

  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会课当日黎明时分,在祠堂设置一个公共案几,在上面供奉朝廷颁发的《圣谕广训》。全体参加会课的学生集合,面北而立行礼。礼毕后选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宣读《圣谕广训》部分内容,其余学生肃立恭听。然后,由主考出题,开始会考。

  每次考试仿照院试编号,试卷上标上坐位号,不标名字。交卷后由专门的老师判卷,根据卷面情况评定甲、

  乙等级,并且照号标上名字发榜公示。老师判卷辛苦,有一点点报酬,每次赠送一些糕饼点心之类的礼品。

  对于会课试卷的评判,祠塾也有比较明确的原则和标准:“以字工而无错落者为上,仅工者次之,未甚工而无错落者又次之。”“诗字文课有定额,不得滥取。如诗文荒谬,并字迹潦草者,概置不录。”讲究的是文与字俱优。很显然,这套对试卷的评判要求也是参照了院试的标准。学生在会课期间的行为表现,祠塾也有具体要求:“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凡与课者,平时俱宜惟渊惟默,惇行文学相观而善。毋得干预外事,或喧哗争较,殊非静以养身之道。”

  为了把会课各项保障工作做好,祠塾对此也有相关的规定:“管庄田亩照捐字所载,尽归祠塾承当。每年经董交纳官粮,须验明串票,方准开销。并于帐簿内公同批明,凭某验串批清销字样,以杜伪完、指销、积欠、遗累之弊。”

  祠塾会课毕竟只是家族组织的测验性质的考试,不具有官府考试的那种选拔功能,真正目的在于激励学子好好学习。因此,对成绩好的实施奖赏是会课后必不可少的重头戏。奖赏有具体的项目、等级和标准:“奖赏生第一名六钱,第二、三名各四钱,共奖七足钱一两四钱整。”“文课第一名奖六钱,第二、三名各四钱,第四、五名各二钱,第六、七名各一钱;诗课第一名三钱,第二、三名各二钱,第四、五、六名各一钱。如诗字、文课并取第一者,另奖三钱。”

  从奖励项目设置情况分析,会课的考试科目分为文课和诗课。其中,总评成绩取前三名,文课取前七名,诗课取前六名。文课、诗课均得了第一名,在上述奖励基础上再给予一定附加奖励。如果真有优秀学生获此殊荣,一共能得到七足钱银子一两八钱,相当于清代后期一个七品知县半个月的例俸。应该说,这份奖励还是蛮有分量的。
 光绪31年(1905)皇帝下诏书,宣布自次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兴办学堂。从此,祠塾也逐渐转型,学堂的功能得以延续,但不再承担为科举考试做准备的会课职责。民国建立后,学堂又多转变为学校,“读经科”和孔孟之道开始被国语、算术、地理等新式教学课目所取代。学校建设与管理逐步转由政府主导,依附于家族祠堂的祠塾则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丁邦昕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