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我的道班生涯

时间:2021-03-11 20:22:07

  张庆安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那年我17岁,在巢县元山中学读高一。和往年一样,放完暑假就来到小王举村的姑妈家过生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放过牛、放过鸭、放过鹅,喂过猪,拺过猪粪和牛屎……

  自小母亲改嫁,父亲多病,家境贫寒。王举村东头坝埂上的孙宏硕大哥是夏阁集镇上拉板车的师傅,门路广,心肠热。看我可怜,介绍我到板桥道班做小工(临时工),挣点学费和生活费。

  板桥道班负责柘皋到夏阁界六、七公里长的路面修理养护;疏通淤塞的排水沟、涵洞,保障排水畅通。那时,巢柘路是合肥通往芜湖、马鞍山、宣城方向的主干道。往来穿梭的车辆,将沙石践飞;大货车和拖拉机把路面轧出坑槽,道班工就把路边的沙石子往路中间扫扫填平;出现大的坑槽,先用钖镐把坑凹周边的松土清理干净,拉来沙石子兑上水泥攉一攉,再用泥沙石子把坑槽补平;完工后周边拉线或放一些树枝杂物遮挡,以防被过路的车辆毁坏。平时主要是修补小的坑槽和坑坑洼洼的龟裂路面。

  清晨,姑妈烧好早饭先盛一大碗凉着,好让我吃了去上班。我披一件汗手巾(家织老布),扛一把铁锹,戴着姑父给我的一顶旧草帽,抄近路赶到工地也有七八华里。田间小道,平时鲜有人走动,荆棘丛生,丘陵凹地和坟岗头草丛不时有狗獾、黄鼠狼及野狼出没。我个头不小胆子却小,姑妈叮嘱我早晚带上铁锹以备不测。正值盛夏,到达上班的工地,浑身水洗一般。早出晚归,每天要消耗十几个小时的体能。

  道班职工都是吃商品粮的,像我这样的在校学生凤毛麟角,标准的芳华少年。成人工资一天一块钱,我是学生只有八毛钱,中午免费供应一顿午餐。第一次与素不相识的人一起劳作,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初来乍到我玩命地干活,没多久双手掌心磨破,起了血泡结了老茧。炎炎夏日,似火的骄阳在空荡荡的马路上“烧烤”。我给道班班长的印象是稚嫩、青涩、寡言,只知道闷头干活,并有一种以革命的名义糟践自己身体的勇气。记得有天吃过午饭,我把汗手巾铺在一棵杨树荫下睡觉,阳光透过树木的枝叶缝隙,光影摇曳,偶尔射到脸上,有一种灼热感。恍恍惚惚中,从巢县开往合肥(柘皋)方向的一辆小轿车(军车)嘎地停在我的身边,走下一位军官模样的人,提出要带我去当兵……“时间到了。”“快起来干活了。”随着班长一声吆喝,我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原来是一场梦。

  由于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常常头昏眼花,有时蹲下就站不起来。一天傍晚时分,为把凹槽的坑挖深一些,用力过猛,钖镐的尖头掘到左脚的大拇指,脚趾甲裂开了口子血流不止。热心的工友给我包扎好后,我一瘸一瘸回到小王举村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姑妈见我脚上包裹的纱布被鲜血染红,心疼得语塞哽咽:“怎搞的,这个小工不能干了。”表哥告诉我,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过了该下班的时间,姑妈见我还没回来,就到西头塘埂上来回张望,见到路人就问,“你们从夏阁过来,路上有没有看到我家庆安。”从此我就没去上班了,过了十多天,宏硕大哥把二十块零八毛(打工26天)的小工钱带给了我,我随即交由姑妈保管。

  因为姑妈,小王举村就成为我青少年时期的第二故乡。是姑妈的呵护和体恤,使我缺失的母爱得以补偿,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发育、成长。从冲里耿村上小学起,到红旗农中读初中,再到元山中学读高中,小王举村的同学,就成为姑妈和我联络的信使。小学时,家里有匠人上门做活,或者遇到节庆喜事,姑妈就会捎信给我借机去改善一下伙食。寒暑假我基本上都是歪在姑妈家生活。寒冬腊月,我的鞋子烂了,脚后跟、大拇指露在外面,姑妈就央求村子里手脚灵巧、针线活麻利的姑娘媳妇王长英、黄玉明、小兔子(小名)给我“打突击”做鞋子,踩着“众人拾柴的火焰”,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

  打工受的苦,仅是浅层面的皮肉之伤,更深重的内伤一辈子难以忘怀。新学期开始,我带了10元钱去学校,因当天没有办成报名手续,就把鼓鼓囊囊的零碎毛票随意地揣在上衣口袋里。晚上由学校大礼堂改建的男生寝室,足有四五十号人打着赤膊,横七竖八地挤在一起。第二天早上醒来,我一摸口袋,空空如也……后来还是班主任吴左明带我找到学校领导和教务处负责人,破例给我减免了三块多钱的学杂费,一块多钱的书本费还是刘春光同学帮我垫付的。

  生活有时候却很蹊跷,没想到一年后我躺在道班工段上休息时做的美梦竟然成真。当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被军官点名带去当兵的,而是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后,我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捶打磨练,十三年后,我由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副营职干部转业到省城合肥工作。

  时移世易,风物卓然。退休后我常从合肥开车回夏阁老家走亲访友。下了柘皋高速很快就进入板桥道班的辖段。碧树繁花相掩映,水光山色共为邻。回望来时路,每一段弯道,每一根枝叶,每一朵鲜花,都在见证和诉说。曾经一路洒下的汗水和泪水,植入我人生“灵魂”的道班生涯,是开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座驿站。行进在宽敞明亮的柏油马路上,我不由自主地减缓车速,打开车窗,臆想当年那个站在马路杨树旁的孱弱少年,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已经蜕变成驾驭四轮驱动的银发老者。此时,一份乡土情结萦绕于胸。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