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牛背上的童年

时间:2021-04-21 11:00:41

  我的童年是骑在牛背上长大的,每天骑着牛背在河里游泳或田野里嬉闹。

  那时天刚刚亮就起来放牛,拿块头天晚上吃剩下的饼头,抓几个萝卜干,骑在大水牛的背上嚼起来,慢悠悠地骑着牛去湖里草地里。别家的孩子也骑着牛赶到同一个地方来。水牛、黄牛,也有极少的驴,胆大的孩子还把黄牛当马骑,用绳索抽牛的后屁股让牛奔跑起来。到了肥沃的草坪后,就把牛“丢”在一边,牛吃饱后自己会到池塘边喝

  水,不需要放牛人操心。小伙伴们开始玩游戏,斗鸡、砊钱、下四路棋……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小伙伴们又各自骑在自家的牛背上,唱着小调,迎着晚霞,回到村子里,像电影里一队凯旋的战士。

  在我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我家的水牛长得格外壮实。一年后,父亲把水牛卖掉,买了一头母的小黄牛回来。黄牛比水牛饭量要小得多,第二年就产下一头小牛。母牛生产的时候,父亲跑到前庄去请表舅来当“接生婆”,表舅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仔细端详了一会说,牛犊的脚先钻出来,母牛可能难产,随时有生命危险。说完,便把手伸进母牛肚子里,把牛犊一点点拽了出来。牛犊顺利钻出母体,刚睁开眼睛,就挣扎着站起来,颤颤巍巍,跌倒,再站起来,再跌倒,再站起来……直到能够站立为止,俗称“牛百跌”。

  牛犊稍稍长大后,就得穿牛鼻子。牛犊的两个鼻孔之间,有一层皮肉相隔,布满神经。只要控制这一神经的敏感区,就控制了整头牛。小牛犊快到一岁时,父亲又去请表舅来扎牛鼻子。表舅一手抓住牛鼻子,一手拿着一根锐利的铁锥,猛地一下刺进牛鼻孔,顿时血流如注。等到伤口愈合,牛鼻子里留下了一个孔,再穿上细竹棍,卡在事先买回来的牛鼻锁上,系上绳,只要一拉牛绳,再力大无比的牛都会乖乖听话。这就是一个十岁小

  孩也能控制一头千斤水牛的奥秘。

  “周岁牛,背犁头”,牛长到周岁后,就得套上牛轭,学习耕田。教牛需要三个人配合,一边一个,另一个扶犁。耕田是力气活,动作简单,无非是前行、暂停、左转、右转四种。家乡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牛语”:前行的口令是“嗨——”,暂停的口令是“吁——”,要牛往人

  所在的同一侧转,拉一拉牛绳,要牛往人所在的另一侧转,抖一抖牛绳。如果牛绳被踩在脚下,就喊“脚”,示意要它抬脚……耕地的人还要打着号子给牛鼓劲。有的牛两三天就可以教会,有的要一个礼拜才能教会。

  父亲是驭牛的好手,再倔强的牛,到了父亲手里都会乖乖听使唤。父亲的号声能听两里地远,使用的牛鞭三米多长。父亲手扶犁梢随在牛的身后,面前的泥土一浪一浪地翻滚,或者笔直地站在长耙上,任下面的耙刺将泥土碾碎、抹平。父亲犁地的技术活是一流的,乡亲们经常请父亲帮助他们家犁地。有时趁父亲劳作在地头抽袋烟歇息时,我总想靠近那张犁耙,也想亲手试试,每次都被父亲立即制止住。
 如今农村早已是机械化耕种,再没有人家养牛了。岁月无痕,我只能在脑海中寻找儿时放牛时的记忆:头戴草帽或者用柳树枝编成的圆圈戴在头上,光着上身叉着或横着或倒骑在牛背上,吹着口哨,哼着小曲,一双小脚或晃悠着,或拍打着牛肚,任凭牛儿“啪嗒、啪嗒”地行进在乡间小路上……乔加林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