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山心水目

时间:2021-05-18 11:49:26

  ——读徐迅散文集《响水在溪》有感

  已故著名小说家荆永鸣在《说徐迅》里描述徐迅是:“浑身透出几许江南才子般的斯文与柔弱。”我想这样一番对徐迅的形容还是很贴切的。徐迅新出版的散文集《响水在溪》,这书名非常活泼,带着一股灵动之气,与徐迅的气质很契合。徐迅在散文中,不谈禅论道,但是他多处的文字篇什却透着禅意。在《喊月亮》中:“喝几口酒,浮一大白,这白该是山中亮亮的月色了。”酒盈香气,月色如水,恐怕谁置身在此情此景中,都会被这月华所俘虏的,就像疲惫的旅人,一首月光曲的浅吟低唱,把人带进童年的梦乡,那些亲人似乎都很遥远,但又仿佛相聚于这片月色之下。我们无法丈量这月色的厚度,但分明感觉到月色的轻盈与梦幻:“您浓浓的酒香也似乎被月亮舔淡了。”故乡、童年与梦景,既牵连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又潜隐着无限的怀思。而更多时候,徐迅以敏感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梁,引领着读者聆听大自然的萌动。

  《响水在溪》用响水河泛起的一片青翠,如瀑流般的声响和鸟鸣,把自然界富于生命力的声响,唤醒内心的知觉,像一面镜子,返照着自然之物,掀开心灵澄明的一页。中国人喜欢寄情山水,在与山水的对话中,自透出一种情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何况天柱山曾被隋炀帝封禅,山水无言,也就赋予了历史的沉淀与向往。

  若然响水在溪,是以其动烘托出一片宁静,鸟鸣山幽,领略心目中的山水,作为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山川草木,触景生情,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徐迅对天柱山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他对于天柱山的抒写,总是不吝笔墨。在《天柱山冬云》《寂寞的菩提》《秋山响水》《谷雨天仙庵》等篇什里,写的都是天柱山。《山心水目》这题目就很有深意,可视为作者心之镜像的投影。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论述,徐迅面对故乡这片山水,他写天柱山,实则写的是自己,他把对天柱山的情感贯注到历史和自然的脉络中,便有了另一番气象和情志。山势巍峨,自有其心,但有山无水,就成了枯山瘦水,无足可观,诚然水是天柱山的灵魂,“爽爽秀秀的峰峦,竟然就挤压出一块诺大的碧玉般的湖来。”那位朋友说得没错:“那湖就是山的眼睛了!”不管天仙庵的谷雨和云雾,还是天柱山形态各异的山石和碧波、响水河的瀑流和鸣响,都是山水在作者心目这中组成的镜像,这段山水的注脚,是作者难以释怀的血地。

  当然,一位作家将目力局限于山水是不够的。在多篇怀念亲人的散文中,读到他不同的散文气质的生发。在《夜晚的深度》《夜气》《父亲不说话》等散文中,都写到了黑夜,夜色在作者笔下散发着一种格外凝重的气息,或是同样经历过失去亲人的伤痛,自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外面依稀漆黑一团,土地上蒸腾了一层浓浓的雾气。推开屋门,我就感到了一种彻骨寒心的冰凉。”读着这样的文字,这种情景,让我不能自已。在《夜气》里,一个小县城,作者为弥留中的父亲守夜,亲人离去的悲伤笼罩在整个夜气下,忽然听到传来的鸟声和风声,阳光穿过窗棂终于照射进来,这种陡然的转变,与其说是黎明驱离了黑暗带给人的压抑与沉重,倒不如说是他者的介入,带着异质的间离,使得这片黑夜更显得尖锐和冷酷,便有了反躬自问的自我审视。《夜晚的深度》在一次火车的短暂停歇中,感受夜的宁静,那种虚空,仿佛反而照亮了被遮蔽的角落,呈现出另一个存在。

  夜,黑暗、亲人的脸面,都是有质感的,特别对那些在黑夜中失去亲人的人来说,更是别有一种意味,非亲历者难以懂得那种痛,它犹如一条绳索,时刻套住脖颈,无法摆脱梦魇般地缠绕着人。在《夜气》《父亲不说话》两篇散文中,徐迅都写到了故去的父亲,他怀念父亲,但在这样一个夜晚,不仅是再次与埋在泥土中的父亲对话,也是借着夜这面镜子反观自己,他在证明一种存在,一种生命曾经顽强存在过的证明。

  《陌生的停靠》是颇有意味的一篇散文,人生有多少次这样的停靠。在异地,一个陌生的车站,不知道列车什么时候重新启动,无人的四野,远去的已经无法追怀,这个时候,人海茫茫,在人生的关口,一双温暖的手伸过来,扶了你一把。这种场景,现在读来,更觉出深沉与况味,《阳光照得最多的地方》父亲与那些生活在乡村的老人们,坐在阳光最多的地方倾诉,哪怕他们布满年轮的额头,隐逸着生活的苦涩和艰辛,他们依然舒展、坦荡地把身影如油画般刻在大地上,这篇散文深情地追思父亲远去的背影,也将一位朴实的父亲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在对亲人的追怀中,《半堵墙》《母亲像一扇磨盘》《外婆家的老屋》等几篇散文,就像母亲替儿女遮风挡雨的半堵墙,没有这半堵墙,如何找到精神依托的居所,半堵墙的高度,却如此醒目地将亲人的悲苦与坚韧的身影,呈现得如此鲜明,不管生活给予怎样的打击,外婆、父亲和母亲都用这半堵墙,抵受着生活的重压,他们好像总是在回答:“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俄]巴尔蒙特)

  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事物都被我们忽略掉了,而徐迅偏能在这吉光片羽中,有对生活不一样的阅读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他的过人之处。落叶中的孩子的笑声,雪原上像留下佛珠似的一溜印痕,陋室中的阵阵桂香,雨后屋脊斑驳坚挺的线条,这些很少进入我们视野的图景,都被作者一一捡拾起来。
 读徐迅的文字,总让人感到那种灵动与身心通泰,它不一定是激越、奇诡或先锋得无所适从,这不能说他就缺乏那种高远、荒凉、孤绝的气质,他的文字是让你沉潜下去,静流则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人生解读,去感悟那片山之心和水之目的凝视。杜璞君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