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荣
因身体状况不佳,又在病房住了数日。病房是社会的一角,它折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每次住进病房,都会让我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我痛心。这回给大家分享三个故事,看看是否和我有同感。
先说青阳的梅梅。这个病友,也是奶奶辈的,她个子不高,瘦瘦的,梳着一条约半尺长的细细的马尾辫,穿着半新不旧的紫红的拉链衫,黑色弹力裤,白运动鞋。大眼睛双眼皮,但她的脸色略黄。当我们有点熟悉后,她告诉我“老公在外打工,每年能挣十多万。我在家养了几十只鸡鸭,种了各类蔬菜。”老公挣得的钱,帮助儿子买房子;她的劳动成果,鸡鸭蛋菜也不停地孩子们。“儿子和媳妇现在有了几套房子,有了汽车。”说这话时,幸福早已满满地写在她的脸上。她笑着说,不怕你笑话,我的衣服,都是女儿不穿了,我觉得扔了可惜了。“我不笑话,节约光荣。”我和她说。她又说,我们儿女两亲家关系处的很好,这次住院,儿子、媳妇、亲家母轮流送饭。真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感受一:农民现在不论是外出打工挣钱,还是在家搞种植养殖,都是勤劳致富。再就勤俭持家。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归功于党的好政策。党的好政策还突出表现在,农村现在几乎没有因为没钱考上大学上不了学的。因为家里多少有些钱,就是没钱的,可以个人申请,村里证明,乡镇批准,学校就可以办助学贷款。
再说枞阳的王老。王老今年七十有余。每天在病房起床后,把自己收拾的整整齐齐,大背头梳的一丝不乱,胡子挂的干干净净。衬衫西服,只差没系领带。他自己说“从十五岁就开始在外闯荡。带着一帮人,到处找活干。转眼就是七十有余了。”他有三个儿子,一个从政,两个经商。孩子们都有车有房,日子都过的红红火火。按他自己的话说,几年前,他要退下来了。但是要发挥余热,为家族修家谱建祠堂。并且筹了600万元。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把家谱修好了。近一千平方米的祠堂建好了。他觉得这是他人生的得意之笔。从成立建祠堂主委会到考察、设计、招标、建设、监理、刻功德碑。一整套工作,做的有板有眼。我对王老的威望和能力,很是敬佩。我心想是不是还可以利用这种威望和能力再做点别的什么?比如“功德林”,也可以是果林也可以是经济林。现在农民外出打工,有些地方土地抛荒了。就这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一些乡村干部,回答基本上是,缺资金,见效慢。一时无法解决。
三说市区某小区一位老太太,皮肤白润,一头黑白相间的梳理整齐的短发,个子不高,更由于中风,一边胳膊腿脚僵硬,显得很矮小。她每天拖着僵硬的身躯,买饭打开水,虽然表现的很坚强,但是看起来,还是让人心里有些发痛,有一丝凄凉。她说,“老头还住在另一个病房。”有时是中午在食堂买饭,两人互问一下各自的情况。她有时也抱怨儿女。这让我深切感到养老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有儿女病床伺候是好,但是绝大多数老人,要么是孩子不在身边,要么是孩子在身边,由于工作忙碌,教育小孩等等,不能一直陪同逐渐老去的父母或患病的父母。我真的希望养老问题能进一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让老有所依得到真正的保障。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