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指间风雨听琴声

时间:2021-07-07 11:38:08

  作家赵焰在《抱琴·总序·散文的魅力》中指出:“文章以美为表,以真为骨,以趣为气,以好读和耐读为基本要求。我一直以这个标准看待文章。也是以这个标准来选择作者的。”这些标准集中地体现了张扬散文特色。

  文章的“好读和耐读”是读者的第一感受,散文写到“好读且耐读”的水平真不容易。它涉及作者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涉及作者的生活阅历、学识修养、文化底蕴、品位思维等方方面面。张扬散文是真正的“好读和耐读”。他的散文真正达到了“美、真、趣”的深度融合。他写山川大地与江河湖海,写风土人情和大众心声,写万家灯火与百态人生,写真事,抒真情。张扬散文充满情趣,读来灵动传神。他的文字含蓄深情,语言具有诗的品质,意境优美。

  张扬的散文好读耐读,得益于他扎实的文字基本功。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简洁凝练。他的文字如珠玉落盘,清脆圆润。现从《抱琴·凤阳青阳》篇中摘录几段简析之:“风土人情最有意味。风物美,系苍天厚土所赠馈,人情美,是古风流传至今蔚然。”“天光未亮,布谷一声复一声,声破云层,于山谷中回响不绝,如示警,如催魂。”“山气虚无缥缈,又如影随形。行于神龙峡谷,如过机关迷阵,青苔布满石,青藤缠绕山径,深觉山气沉沉,狭路惊心。神龙峡谷里并无飞龙,流泉泻玉沐浴身心。走出峡谷已是晌午。饭毕,于山中木亭闲坐,众人争说陈年往事,情节活灵活现,笑声惊得树枝乱颤百兽龟缩。”这些文字凝练精当,讲究音节,讲究押韵,讲究对称,句式长短有变,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虚实映衬,文字有张力和弹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舒展流畅,赏心悦目。

  张扬的文字功底,来自他对文学语言的千锤百炼,来自他对文字日积月累的切磋雕琢,试看他过去的练笔日记便可印证。“今日,晨已至,醒目,无语。看几页书,放下。唯有飞振想象之翅,过山过水过云烟。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夜抄书·雨声心声》)这段文字,写他早上醒来,思骋千里,想象联翩的小记,体现了张扬文字简洁精炼,灵动多变的特点。

  张扬的散文好读耐读,张扬的散文有厚重的人物悲悯和深沉的历史叹息。悲悯是人性闪耀的灵光,读张扬的散文,可感受到他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如散文《苏州谈》:住在苏州青石弄五号的陶文瑜先生热爱生活,热爱书画,待人热情好客,从作者介绍他撰写的几幅对联和一首诗句里,还可以看到陶文瑜是一个风趣幽默和机智的文化人,他只想“不求功名求太平”,然而命运是残酷的,那日下午,听闻到陶文瑜沉疴病重,心里亦沉重。想起与几位朋友去拜访他,院子里的腊梅、紫薇,屋子里堆积的字画,都在脑海里闪过。接着,一串冰冷的数字,定格了他56岁的生命。读到这里,我已是泪眼蒙胧。我仿佛听到作者心灵深处的叹息和悲悯,悲悯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悲悯世事的无常和空渺,悲悯物是人非的腊梅和一堆书画。

  木心是《抱琴》集里有专章并且多次提到的艺术家。作者在《抱琴》集的开篇《雪为友》中写道:“1946年,木心19岁,一副学生装。在人生第一次个展留影青春。六十五年后,秋末见寒,木心缠之病榻,见到青葱年岁照片,扭头,号啕大哭。又过些时日,乌镇飘起细雪。”读到这里,我联想到当年读作家沈从文传记,记得传记中写道:1982年,八十岁的沈从文回到故乡湘西凤凰城,他登上迥龙阁,在故乡的大树下站立很久,他一句话未说,一声长叹,老泪纵横,号啕大哭。陪同他的人问他因何而哭,他哽咽回答说,再也无力爬上这棵大树去张望故乡的四野。人与人,性相通,心相近。木心与沈从文,都是八十多岁老人,几十年风霜岁月,坎坷人生,百感交集。于今已是风烛残年,还能存世多久?他们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年轻照片和故乡老树。百年人生,风雨一瞬;飞鸿踏雪,转眼无痕。他们怎能不老泪滂沱。

  在《抱琴》集《风啊,水啊,一顶桥》篇中,作者重点写木心与乌镇。作者先引用了木心一首诗《从前慢》。木心这首《从前慢》今天已被谱写成歌曲在社会中传唱,并多次在央视播出。体现了社会大众对木心创造文化艺术的认同。这首诗作家胡竹峰也很欣赏,他在《抱琴·序》借这首诗题评点张扬“人生有些古意,不会过于慌张,因为真的从前慢,文章有些古意更好”。

  张扬的文物散文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无论是信札字画藏书,还是瓷器古玩玉石,作者都能追根溯源,成竹在胸,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如《木上花·床面板》:“作为古床的门脸的床面板,由大小13块雕花板组成,雕有26个各样的人物。”作者重点解说雕花板上雕刻的四个篆字“熊罴如梦”,作者远从《诗经·小雅》穷根究源,再用浙江舟山龙王宫子孙殿匾额佐证,接着引经据典敦煌经书《难月文》记录“熊罴如梦”即“象征女主人怀孕生子”。阅读至此,叹服作者文化积蕴深厚,考据翔实准确,治学严谨独到。读张扬的文物散文,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玉精神》这篇散文中,作者先写“孔子之前的蛮荒时代,玉隐于石中”的玉石不分,到了“帝王统领的王权时代,玉在整体上被视为沟通天地,暗合鬼神的灵物,用于祭祀和供奉”。接着引用《周礼》和上古奇书《穆天子传》,解说玉器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作者从现代各地考古挖掘出土大量玉器中推断“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流光溢彩的玉器时代”。在全景场面描写玉器后,作者又用特写笔法写皖玉,重点写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玉器,其种类之多、玉质之丰、制作之精在同时代文化遗存中无出其右”。并引用《左传》“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等史实,记叙中国四千多年前大禹时代,天下部落首领带着玉器和丝绸到安徽蚌埠涂山,庆贺大禹治水成功。文章最后用唐代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阐述玉器“走下神坛,由礼器神物衍变为装饰乃至陪葬品”。作者简洁精准地表述,从宏观和微观上把玉器兴衰过程写得脉络分明。读这样文章,读者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能提高对文物鉴赏和审美能力。

  散文是心灵深处的回声,耐读的散文一定会有作者的生命思考。“在深山峡谷,肉身回归自然,单纯的接受自然气息,内心更是充满了宁静与慈悲”。(《山湾峡谷》)张扬的散文能开启读者哲学思考:生命是何物,蜉蝣天地,沧海一粟。在峡谷山野、大地江湖中行走,是幸与不幸?要走向何处,还能走多久多远?长则百年,短则一瞬,转身之后留下怎样的背影,全靠自己在人世中的修为。
 读张扬的《抱琴》,浮躁的心会很快平静下来,读着读着,你会觉得有一种美妙的琴声从心头抚过。汪学勤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