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最美职工、全国劳动模范苏保信
曹应东
1980年出生、毕业于一所中专计算机专业的苏保信如今是精达公司这个全国规模最大的电磁线生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主任,是“苏保信技能大师工作室”牵头人,身上有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最美职工等诸多荣誉。苏保信,一个农家子弟,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如此不平凡的成就,赢得大家的认可,究竟凭的是什么呢?
二十一年前的夏天,正在家乡枞阳插秧的苏保信接到了招工录用通知,录用他的是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内企业——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那时,枞阳县还没划入铜陵。苏保信兴奋地跨过铜陵长江大桥踏上铜陵的土地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会在若干年后也和自己一样深深地融入铜陵——中国古铜都这片热土。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年的插秧小哥已成长为在公司、在经开区、在铜陵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技能大师。
一鸣惊人,首战问鼎全国冠军
2006年11月,从全国首届电线电缆检验工职业技能总决赛上传来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精达公司检测工苏保信力克群雄,斩获全国冠军。那一年,他年仅26岁,从打杂工转到检测工的岗位才不过两年多的时间。
说起这次大赛,还得从苏保信刚进公司时说起。要是用一句现在时髦的语言来形容的话,那时的苏保信就是电磁线领域典型的“弱小白”。一个戴着厚厚近视眼镜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娃,对电磁线一无所知,只能做一些搬运之类的粗活,技术活基本上就插不上手。他每每站在车间一台台充满神秘感的设备前,心中便无由地生出“相望两不知”的感慨,当然,与此同时,更有一种征服的豪情在他的心中涌动。
他没有犹疑,说干就干。为了能够更快适应岗位需求,他不懂就问,不会就练,看到别人怎么操作就主动去学。那时,车间里人人都知道苏保信有两大与众不同的癖好。一是身揣两本书:一本是袖珍英语字典,机器的说明书是英文的,看到不认识的单词他掏出字典就查;另一本就是公司里发的《漆包线》册子,只要一有空闲,就捧着看。二是爱扎堆,只要看到车间哪里人多,他就往哪里凑。他知道那是老师傅们在讨论设备问题。一开始大家对他这个不速之客颇有些微词,可架不住他的脸皮“厚”,他可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只要一讨论起设备,他就像接到通知一样准时出现,边听边记,甭提多认真了。老师傅们是爱才之人,时间一长,看到这个年轻人这么爱学习,也就愿意接受他、指点他了。
有心人,天不负。一年后,苏保信就能独立操作车间的所有设备。
2003年,公司检测部门在内部招检测员。苏保信当然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如愿进入检测中心后却并没有能够立即成为检测员,而是被安排到“复绕”这一辅助岗位。苏保信没有失望,而是边干“复绕”边学习钻研,向电磁线领域迈进的脚步从未停滞过。
机遇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当时,公司辗转多个国家引进一台100多万、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进口设备,全公司上下对这台设备视为至宝。苏保信当然也不例外,有事没事都要围着这台设
备转。通过一个月的推理分析,他就这台设备的检测数据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这一设想得到缪纳新师傅的认同。经过争取,公司同意修改这台设备的相关数据。果然,按照修改后的数据操作,不仅节约了检测时间,更提高了检测的精准度。由此,苏保信进入公司领导的视野。
这无疑是苏保信检测生涯的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只要检测室来了新设备,或者厂家来人,苏保信都必在参与之列。一开始他还只是做些协助工作,慢慢地就成了主导者,直到后来,公司决定将检测室所有设备的操作规程都交给苏保信对照说明书来重新拟定。
所有这些,都为苏保信斩获2006年全国首届电线电缆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冠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预选赛,苏保信以总成绩第三进入华东区选拔赛。华东区选拔赛,他以总成绩第一进入全国总决赛。全国总决赛,他又以总成绩第一获得冠军。在这场全国性赛事中,苏保信一路过关斩将,展示了他无可争议的实力。
从“弱小白”到全国冠军,苏保信实现了人生中第一个突破。那一年,他26岁。
“苏保信的操作如同教科书一般准确无误,同时他那双有魔力的双手赋予冰冷的机器以鲜活的生命力,不通过刻苦钻研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娴熟的程度的。”留着利落平头,戴着半框眼镜,身穿蓝色工作服,面露着憨厚笑容的苏保信给当时大赛的评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评委赛后如是赞叹说。
创新研发,技能大师成果斐然
全国大赛问鼎归来后,苏保信既深深体会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按照操作标准化要求,每一根漆包线要经过20来次累积涂漆,每道次的厚度要控制在2-3微米(只有头发丝的1/20),总共50微米左右的漆膜既要耐受近万伏的破坏电压,还要承受高速绕线的摩擦和拉伸,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必须准确无误。因此,精准的操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只满足于
上述简单的操作,那就是故步自封,更谈不上对标全国一流、世界先进。因此,苏保信一直在思考着: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进一步加快订单式新产品的研发速度?进一步节能降耗?他在电磁线领域的目光已经看得更深更远了,他下决心要带着这三个问号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公司对苏保信的想法十分支持,专门给他安排了三位年轻的技术员作为助手。从那时起,苏保信踏上了他创新研发生涯的新征程。2013年,苏保信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先后通过铜陵市、安徽省的认定。2015年7月,苏保信技能大师工作室被人社部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成为公司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和成果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工作室。同年,苏保信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铜陵市委组织部、经开区党工委先后授予他党员大师工作室的光荣称号。
实验室是一栋独立的小楼,室外是绿树鲜花,看上去和花园式工厂其他地方并无不同。然而实验室内却是大有玄机,风光迥异。在这栋小楼里,要人才,有苏保信为首的13位专事创新研发的精兵强将;要设备,云集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尖端检测设备;要氛围,科研攻关氛围浓厚,工作态度严谨,人与人之间相处自然融洽。就在这栋小楼里,这些年来苏保信率领他的团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
在这里,苏保信团队研发了高耐磨高耐压高附着的汽车电机用铜圆电磁线、高端制冷设备用毛细铜管空心电磁线、核电站用高耐湿高耐热耐辐射聚酰亚胺电磁线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特种扁平电磁线等多项高要求产品,不但开拓了市场领域,而且实现了很多高端需求的国产化,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尖端水平。
在这里,苏保信团队攻克了15项技术难关,涉及公司现有的10多种电磁线品种,创造经济效益上千万元,还缩短了生产流程,提升了产品质量,成功实现了电磁线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异,始终走在全国乃至全球电磁线市场的前列。
在这里,苏保信团队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通过联合攻关研发,成功开发低能耗低排放漆包机,逐步淘汰落后电磁线产能约50000吨,实现了电耗下降35%、产能提升20%的功效,酚类化合物和二甲苯排放量分别下降了82.8%和76.6%。他所在的精达公司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这期间,苏保信本人于2008年通过了理论测试、实践考核和论文答辩,获得了高级技师职业资格。2014年他又获得安徽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成果评鉴技术创新成果奖,并且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铜陵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和三等奖2次。他主持的项目共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10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5项专利是第一完成人,9项专利是参与完成人。
从设备操作的全国冠军到专注创新研发的技能大师,苏保信再一次实现了他人生的蜕变。那一年,他33岁。
“荣誉就如同山顶上盛开的鲜花。不能仅仅看到花的鲜艳,却忽视上山道路的艰辛。苏保信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仿佛与生俱来就有着一股不甘落后、专注创新研发的精神,这才赢得属于自己的一份殊荣。”他的师傅缪纳新如是评价说。
无私奉献,成就全国“最美职工”
在技术中心实验室一方墙上,张贴着苏保信的光荣榜,上面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2006年
获得“全国首届电线电缆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008年获得铜陵市拔尖人才,2012年获得铜陵市青年岗位能手、安徽省技术能手,2014年获得铜陵市劳动模范、安徽省“十大能工巧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获得安徽省技能大奖,2018年当选为安徽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9年获得铜陵好人、安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2020年获得铜陵市“学用达人”、全国劳动模范。
谁都知道荣誉是来之不易的。苏保信当然也不可能例外。
荣誉是属于无私者的。公而忘私是苏保信一贯作风。在妻子丁云的眼中苏保信就是一个不回家的人。她和苏保信谈恋爱时,看到他工作时拼命的样子,对他以后顾不上家庭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结果还是远远超出了预料。别人谈恋爱花前月下,丁云和苏保信谈恋爱连见个面都很难,有时干脆就在车间或实验室见个面,简单聊几句。结婚生子后,由于苏保信根本照顾不到家庭,丁云就没有再上班了。那时按揭买了新房,靠苏保信一个人的工资颇为捉襟见肘。按理说两个人挣钱养家经济压力肯定要小些。但苏保信总是呆在车间里不回家,就更不用说照顾家了,丁云只好放弃工作当上了全职家庭主妇。丁云怀孕时每次产检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去,苏保信从来没有陪过,连孩子出世他也是姗姗来迟。孩子2009年出生那年,正赶上公司搬迁筹建。那时,苏保信每天天没亮出门,深夜回家,出门时孩子还没睡醒,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时间久了,在孩子眼里他成了陌生人,偶尔看到他就哭闹个不休。
荣誉是属于奉献者的。苏保信遇事敢于担当。电磁线基本都是订单线生产的,每一笔业务不仅时间紧任务重,还都具有个性化要求,都是一个科研新课题,前无来者,都需要集中力量攻关。别人提醒他接任务要慎重,要估量,如果不按时完成任务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但他却充耳不闻,永远是不计得失地带头全身心地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攻关中。为攻克难关,他天天泡在实验室里,顿顿吃方便面,不停地实验,好几天不回家那是常事。他十分注重细节。在他人看来,检测出来数据只是一串数字一个结果而已,而苏保信却能从其中看出规律来,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凡事以身作则。他热心于传帮带。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他经常利用全员讲课、实际操作、技术比武等多元化形式使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他还创造性地采用学用一体化的培训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使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全能型技术能手,形成了培训服务生产、生产促进培训的良性循环。
“作为一名党员,苏保信始终坚持忘我地战斗在实验室里,把党旗插在创新研发的前进道路上。苏保信同志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党员的优良品质和最美的青春底色。”精达公司党组织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肯定说。
回顾苏保信走过的时光。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也正是铜陵市、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精达公司快速发展的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在苏保信身上寻找最“美”大师的秘密,我们发现,他正是通过“刻苦钻研”展示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朴素的情怀,通过“创新研发”演绎了一个工匠对事业无悔的追求,通过“无私奉献”诠释一个党员对党对国家的绝对忠诚。苏保信正是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写成一首精彩纷呈的歌,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是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风采,描绘出新时代劳动者的“最美模样”。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