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古城老街杨家拐

时间:2021-08-19 11:47:16

  毛天鸣

  在古城安庆,曾有条老街叫杨家拐,道光年间的《怀宁县志》城郭街衢图上,清晰地标注着这个街名。

  我从小居住在杨家拐的外婆家,天真的童年到懵懂的少年时光都是在这条街上度过的。

  这条老街不长,约120米,麻条石路,宽3米左右,南北向,南高北低呈斜面状。看似一条小街,却四通八达,是老城区的主要街道,南端东西连接任家坡、黄甲山;北端北连韦家巷、东西接墨子巷、玉琳路。南端路口对着被服厂宿舍(原江苏会馆)大门,看似无路,其实穿过去可通达江边。听外婆说,过去街上住的都是大户有钱人家,有胡玉美酿造作坊、丁家米行、黄家旅馆、杨家裁缝店(杨家拐门牌1号)、江家小百货店等,尚有徽州会馆(今墨子巷幼儿园内)、江西会馆(今依泽小学内)为邻,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记得1960年代到1970年代,这条街貌仍很古旧。八九处青砖瓦墙的老宅子,多是两进带院的两层,住有5~10余户人家,宅门口没了石狮,仅一处留有狮的底座,其他的都是后盖的平房。南端两头,还是杨家裁缝店、江家小店,经公私合营后照常营业。据了解,裁缝杨师傅,潜山人,12岁去南京学艺,成师后在此落户,雇了3位师傅,擅做便衣(布纽扣)、女装、中山装,方圆几里颇有名气。北端两头,是豆腐店、饮食店。那时豆制品供应有限制,需凭票购买,而水豆腐不要票,人们常半夜起来排队买,运气好点能买到豆腐浆,倒在碗里加点糖,美味极了。

  尽管处在特殊年代,居民的生活起居还相对稳定方便。江家小店麻雀虽小,所需的油(煤油)盐酱醋糖、烟酒糕点、学习文具都有。饮食店的早点品种丰富,有侉饼油条,馒头煎包甜饼、油饼加绿豆圆子等等。街头,不时有剃头的、磨刀剪的、炸爆米花的、换针线玩意的手艺人光顾。周边还有粮店、煤球店、菜市场、医院邮局和学校,孩子们大都就近在墨子巷、清真寺街小学和四中上学,步行只需几分钟。1960年代末,这里增设了自来水取水点,吃水用水不再困难。不如意的是公厕,常候着,憋得慌,又因是旱厕,有时污水遍地,不堪回首。

  小街上喧嚣而又宁静,充满烟火气,人们习惯着按部就班的生活节奏。天刚亮便会响起洗刷马桶痰盂声;中午、傍晚能闻到各家散发出的炒菜香味,混杂着喊孩子“家来吃饭”的叫声;夜晚,由于供电不足,往往家里得点上煤油灯,二更前灯火熄灭,一切归于寂静,没有车鸣声、狗吠声,唯有江边码头方向传来大轮的汽笛声。那时的邻里关系简单质朴,串门走动勤,如看个门、照管下孩子、少根葱蒜了,打个招呼就行。偶尔有些家长里短,争争吵吵的,也许今儿红个脸,没准明儿就可能搭上话了。

  印象较深的是“纳凉”和“晒白菜”。入夏进伏后,天未黑,家家就端盆水泼洒在门口,待地气稍凉,搬出竹凉床、门板床、躺椅,错落有致地摆放在路的两旁。晚上凉风习习,人们悠闲地摇着扇子,喝茶抽烟,谈天说地,或打扑克下象棋,孩子们则仰望星空,数落着一颗颗的小星星。到了冬季,户户忙着到吴越大菜市买回大白菜,搁到门外路边,让阳光晒几天,等晒焉了再洗凉入缸,用大石头压住腌制,作为越冬之菜。

  小时候,大人们忙于上班做家务,我们这些小孩被流放,天马行空地寻着乐,砸四角,打弹子,滚铁环,抽陀螺,摧跛子(游戏)。还自制弹弓、柏子枪,在黄甲操场打游击仗,把小爆竹系在人家门上的铁环上,听到脚步声就快速点燃跑开。杨家拐7号有位大哥叫小痕儿,口吐莲花,我们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深宅过道上突然响起轻微的脚步声……这个“梅花党”的故事就从他那听来的。每次讲到精彩处他都戛然而止,隔天晚上我们得带点炒蚕豆、山芋角,或糖果、糖水进贡,他才接着讲下去。

  常在一块玩的小伙伴都有小名或外号,如潘大、小老头、小伍子、大孬、冬瓜、黑巴等,还有大几岁的小顺子。有次小顺子带着我们去江边学游泳,在练习憋气时,小老头不小心滑到靠近驳船的深水区,幸亏他趁势往后一仰,一手捏住鼻子,一手划动,浮在了水面,小顺子急忙游过去把他救了回来。次年暑期又遇到一次险,我们在沙漠洲(大观亭处)下水“溜码头”,没游多久,冬瓜的大腿突然抽筋,好在大孬水性好,让冬瓜用手搭在他的肩上,半拥着顺流而下,绕过水塔漩涡区,才有惊无险上了岸。

  进入初中后,我对小说和打篮球入了迷。邻居宗生家有不少藏书,像《烈火金刚》《平原枪声》《苦菜花》都是从他那借阅的。小李子也通常借些古代书给我,如《镜花缘》,但真正启蒙我的第一本小说是《穆桂英挂帅》,小学三年级时候看的。为了练篮球,每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几个发小泡在球场上,直到华灯初上。四中虽然以排球闻名,但校园里喜欢打篮球的人多,且观众不乏女生。玩法为半场“三人制”淘汰赛,我与小伍子、小福儿结成的“铁三角”,几乎无敌手,可谓风光一时。
 日月如梭,青春少年转眼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而杨家拐在1981年被拆迁后,形成了一条宽阔的龙山路(之前为胜利路)和滨江苑小区。近日,我特意去了一趟旧址,伫立在滨江桥上,望着道路两旁鳞次栉比的住宅楼,看见马路上车水马龙,心中释然。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