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涛
近日读日本作家水上勉《母亲架设的桥》,感慨良多。作者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一家人缺衣少食。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在峡谷中开垦了一块水田。上那儿必须要经过一条很深的小河沟。母亲独自架设了一座小木桥,每逢发洪水,小桥总是被水冲垮,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办法依赖乡邻帮助,母亲经常独自去修桥。桥是木头做的,桥桩与桥的背面有时长满了蘑菇。母亲总是采摘回来做菜吃,那是作家童年难得的美味。
我也想起,小时候我在乡下所走的桥。人生中走的第一座桥,应该是彭新屋与吴尚庄之间一个叫大泊的池塘上架设的一座小石桥,长约10米,宽大约0.5米,就是简单的两条长麻石拼在一起,中间有个石柱做支撑。那个小桥是两座小村庄的必经之路。村里人去吴尚庄山上放牛,我小时候去姨妈家(她住吴尚庄)都要经过那座小桥。小时候喜欢傻傻地蹲在桥面上看看长长的流水。那时不知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诗句,也不知道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的哲学思想。只是在想这水流到哪里去,那些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小虾吃什么呢?慢慢地长大了,活动范围广了,可以跟着大人上义津街玩耍。那时去街上要经过一条义津河。河上有座石拱桥,桥面比较宽阔,印象中小船可以从桥下穿过。每逢发洪水,桥总是被水淹没,胆子大的人沿原来的桥基和路涉水而过,大部分人还是坐小船摆渡过去……后来从书本上了解到南京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有“争气桥”之称。童年的我,多希望能到南京长江大桥上走一走,就像憧憬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一样。那都是童年美丽的梦。
随着年龄渐长,走过的路,穿过的桥越来越多。有几座桥在记忆中印象深刻。首数铜陵长江大桥,是八百里皖江第一桥。此桥贯通,极大地方便了黄山、池州、铜陵与省会合肥的联系,也是高速公路G3的重要连接点。每天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极大的繁荣了地方经济。
还有在黄山齐云山脚下走过的一座廊桥。廊桥一般修建的美轮美奂,雕梁画柱,桥上一般设有木长凳,供人休息。廊桥既是乡村的交通要道,也是乡村的俱乐部,也是古人休闲的场所。廊桥一般体现古代造桥高超的建筑技艺与匠心。为了维护廊桥,一般都为廊桥划拨一块田,田的租金就是维护廊桥的费用。一座廊桥就是一个村庄的历史,见证了村庄的婚丧嫁娶,见证了村庄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村庄人生生不息,可谓是风雨廊桥。
目前,我国大大小小的桥梁,像天上的繁星不胜枚举。我们铜陵这个小城市在长江上目前有三座大桥,还有一座大桥即将开工。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桥梁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正如毛主席在《水调歌头·游泳》所云: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