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作家艾英的新书《一路芬芳》,我仿佛携着她的手,走在空旷但每一块砖瓦都写满故事的秋天里——桂花飘香、野菊怒放。听她娓娓道来一路走来遇见的芬芳的人、芬芳的事和芬芳的生活以及值得记录下来的物事和人情。
这本书分成“慢生活”“心安地”“书边语”“向远方”“旧时光”五辑,这也是艾英三十多年来的日常生活。江南古城常州是艾英追随爱情扎根下来的第二故乡,她在这里工作、生活、结婚、生子,做记者和编辑。“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是她“心安地”,这个城市在她细腻的描摹下如画在眼前。
我感触最深的是《大庙弄》:“大庙弄,常州一条弄堂。其实只是半条弄堂。长一两百米,宽五六米,路面破损不平,南面主要是一排挤挤挨挨的小饭馆,背面东面是一座大厦,一幢附楼。中间是一处小院,一间旧庙,一棵古树,一座电视塔。西边是一家蛋糕店,一家茶馆,然后就到头了……”几句白描,让我对“大庙弄”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仿佛是我楼下天天走过的小街。艾英(及其同事)曾经从“大庙弄”2号新闻大厦给我发出一张张样报、一张张稿费汇款单,在我突遭变故悲观彷徨时,雪片一样飞来,带给我巨大的信念和鼓舞,把我从幽暗的深渊拯救上来。每当《YOU RAISE ME UP》充满深情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我的脑海总现出艾英的笑容和那一封封牛皮纸信。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竟忍不住把珍藏已久的一大包信件翻出来,再次看到艾英圆润流畅的钢笔字,那每一个字运笔到最后迅速撒出的曲线,很像她温婉而洒脱的性格。见字如面,让我想念她的温情和侠气。
多年以后,我问艾英,你当年是不是偏爱我。她认真地说,那倒没有,只是被你的情感和文字所打动,因为你的文章没有套路,表达很特别。她做副刊时编发的稿件,都是千挑万选的,所以她获得很多荣誉和奖项,肯定她工作的严谨和认真。翻开当年艾英主编的《常州晚报》“毗陵驿·美文”版一栏,“以灵动智慧、意味隽永的文字,启迪心扉、富于哲思的文章,触动现代人心底的柔软之弦”的征稿启事,其实也是艾英自己文字的写照。
《老字号回归》《重生的青果巷》《未园之味》《静园之静》几文中,艾英以记者犀利的眼光和冷静的文字写出对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热爱,同时提出保护和修复方案。她在《老字号回归》中关于南大街历史名店回归一文中说“记者的主要职责是为人民的利益鼓与呼”,她与其他政协委员撰写提案,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老字号的传承和保护,加强资金和政策扶持,让常州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她还身体力行,每次朋友来,总是积极向他们推荐本地传统美食、小吃。我在常州就吃过一种叫“网油卷”的点心,外焦里软、甜糯香脆,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至今仍令我念念不忘。
古运河在艾英的散文里,如同标点符号一样频繁出现;古运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她的笔下,也在她的心里。她经常独自行走,也与朋友一起行走,“每次散步归程,我与霞在路口挥别,看她的背影在灯光中渐行渐远,心中期待下一次相约,再共同感受古老运河的鲜活气韵,倾听充满温情的运河水流淌的声响。”“古运河凝聚千年古城的光荣和梦想,繁华与生机,承载常州温暖的记忆,多彩的色调。联通这座宜居城市的现在和未来,滋养着我的生活和情感。”艾英心中流淌的,应该也是大运河百转千回般的柔情吧。
艾英从来都是一副温婉的样子,我想这源于她充满爱的内心吧。三年前的秋天,我带着外甥专程去常州找她玩,艾英火车站接、火车站送,全程陪着我俩,走遍半山书局、篦箕巷、天宁寺、东坡公园、淹城等艾英姐认为“最常州的地方”。那次旅行最让人感动的是艾英的先生在家里忙碌,准备了一大桌子美味佳肴:薄如纸的卤牛肉、红烧排骨、碧绿的莴笋丝,还有大闸蟹,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我还看到艾英书中《受伤的桂花树》《小院花香》《三株山茶树》《蔷薇作伴》等文所描述的院子:一树金桂开到尾声,依然有香气;几棵月季开着花;几株细竹平添几分书卷气,“打理,期盼,观赏,守望……四季轮转,芬芳繁盛。即使是萧索冬日,花草寂寞,小院安静,我蓦然对着四季常青的桂花树,心中一片沉静。”
艾英在她的三间半书房里读书、写字。“书边语”一辑收录关于书籍和阅读的感悟,她在《打捞老城记忆》中用理性、冷静的文字描写为保护发掘宜昌古老文化的作家李沂写作《老宜昌》的过程,以尊重和敬畏姿态,记录城市历史和文化。她的其他书评也灵动、随性,流露追索生活、探究生命、追寻自然的真性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艾英喜欢旅行,“向远方”收辑中写的几篇游记可作为我的“行路指南”,日照的海、西藏的湖、云南的洱海、老徽州的山等,不单单是写风景,更写景中的人和事,文字立体、动人,那些地方令人向往。
艾英在新闻之年进行第二种笔耕,留存生命历程中每一个值得描写的瞬间,串成生命长河中的一个个闪光的片段,从《寻找五瓣丁香》的青春芳华到《在季节深处微笑》的成熟温情,从《在时间边缘静修》中追寻内心安宁到《一路芬芳》中的睿智达观,艾英的每一段文字都是成长与丰富的痕迹,有一种生命的质朴和丰美。芳芳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